第二节 私塾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a&A=3&rec=804&run=13

清末民初,境内私塾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由自家聘请名师(俗称先生)教其
子女;二是由本族聘请先生教本族子弟;三是地方塾师在家开设塾馆,招收附近村庄
学生就学;四是几家联合聘请塾师。
私塾先生多为秀才或贡生,少数是举人。私塾学生多少不一,年龄、文化基础不
同,一师任教,同堂授业。学生无固定修业年限,教学内容有《三字经》、《百家姓》、
《千字文》、《千家诗》、《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
《易经》、《书经》、《左氏春秋》等。为参加科举考试,要特别读熟十三经,作好
八股文。
私塾有严格的条律,以惩罚为主,体罚学生天经地义。
境内私塾发展可分为:清朝鼎盛期;民国没落期;抗战后消亡期。据“乡志调查
录”统计,清末县内一般乡镇都有5-10处私塾,大乡镇多到20处。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清政府提倡兴办学堂,改良私塾。民国元年(1912年),
荣成县尚有私塾80多处。 1912-1919年,有私塾50多处。此后长时间出现私塾与学堂
并存的局面。 至1940年日军侵占荣成时,境内仍有私塾10多处。1945年8月20日,荣
成全境解放后,私塾灭迹。
1898-1930年,英国强租威海卫后,曾在县境内主办私塾10处。
清末还有一种免费私塾,官府主办,亦称“义塾”或“义学”。境内较早而有影
响的义学是在乾隆年间创办的,一为知县王所在成山卫城内潮音寺创办,一为当地绅
士在崖头集创办。清咸丰三年(1853年),县境西南端的靖海卫城内建靖海义学。清光
绪四年(1878年)荣成县建义学4处:
法乾义学,校址在荣成北部祈雨顶(成山卫城南8里)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移
设成山卫城内。
效乾义学,校址在龙山(今东山镇龙山)。
资乾义学,校址在青山(今崖头镇东北)。
承乾义学,校址在姑子屯,后移设青山。
光绪十六年(1890年),在桥头建圣水庵义学。光绪十八年(1892年),建熏良义学
(今龙须岛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