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教育经费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a&A=3&rec=800&run=13

清末和民国时期教育经费清末,县内教育经费主要由学田支付。拨威海卫原额耕
田为学田, 共9.8亩。成山书院学田旧有地11亩、粮银2钱,福泉寺入官地155.4亩、
粮银3.4两。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知县议定将前后地亩统归书院。
1904-1934年,县教育经费来源可分为基金息、学田租、地丁附捐和杂项收入等。
1934年,县教育基金为25582元,年息为3070元;区、乡、村立小学基金为78346元,
年息为11365元。县有学田2289亩,年租金891元;区、乡、村立小学有学田17461亩,
荒山16处, 年租金10395元。自1913年开始征收地丁附捐,专作教育经费。1934年共
征收地丁附捐70130元。 县杂项收入种类很多,并时有变更。主要有契纸附捐、屠宰
捐、祀孔祭品折价、补助费、盐亩捐、公益捐、学费等,区、乡、村小学杂项收入主
要有主费、村款补助等。
1904年,设立小学,每年经费支出2000元。1912年后逐年增加,但均由各学校自
行支配,漫无标准。1913-1927年拨地丁附捐1700元,补助全县初级小学,以学生额
数为分配标准。 1927年前每年教育行政费支出约700元,1928年增至1700元,1934年
增至3400元。 县立中学1928-1930年每年支出教育经费1800元,由县征收地丁附捐直
接拨给学校使用。 1930年县立中学改办师范讲习所后,每年支出教育经费3600元,1
934年减为3300元。1931年后,县政府每年拨给区完小津贴费2000元,按班分配拨发,
余者由各校学田租、基金息、学杂费等项目支付。私立小学经费, 启文小学常年经费
600元, 明德小学2300元, 均由办学人拨给。 1931年,县拨社会教育经费1400元,
1932年为1600元,1933年增至1900元。贷费,1930年起,由县教育经费内划拨,给贫
苦学生升学贷费1000元。预备费,1932年起,从县教育经费内每年酌划,以备临时使
用。

荣成县部分年份教育经费数额比较表
单位:元
┌──┬──┬────┬──┬──┬──┬────┬───┐
│年份│县款│区乡村款│总计│年份│县款│区乡村款│总计 │
├──┼──┼────┼──┼──┼──┼────┼───┤
│1904│1700│ │1700│1912│3200│6300 │9500 │
├──┼──┼────┼──┼──┼──┼────┼───┤
│1906│2000│1100 │3100│1913│5300│22000 │27300 │
├──┼──┼────┼──┼──┼──┼────┼───┤
│1910│2000│6100 │8100│1919│6000│29200 │34600 │
└──┴──┴────┴──┴──┴──┴────┴───┘
续表
┌──┬───┬────┬───┬──┬───┬────┬───┐
│年份│县款 │区乡村款│总计 │年份│县款 │区乡村款│总计 │
├──┼───┼────┼───┼──┼───┼────┼───┤
│1924│ │34000 │34000 │1932│28320 │83900 │112220│
├──┼───┼────┼───┼──┼───┼────┼───┤
│1927│7000 │45000 │52000 │1933│30380 │90800 │121180│
├──┼───┼────┼───┼──┼───┼────┼───┤
│1931│21600 │75000 │96600 │1934│28090 │94750 │122840│
└──┴───┴────┴───┴──┴───┴────┴───┘

民主政府教育经费抗日根据地教育经费来源,除利用原来的教育款产外,主要在
各村上缴公粮中按一定比例拨出;师生开荒种田自给自足,发动开明绅士、富商捐助
钱粮、土地房屋,帮助教育。管理上采用统一收支、整顿教育款产、奖励捐资兴学、
开展增产节约、压低办公经费等办法。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县成立教育经费管理委
员会。 查出全县教育经费基金3746元,基金息295.92元,学田租息320元,接收旧政
府的教育基金25556.91元, 基金息3059元,加上县管学田的租息759元,与当年教育
事业开支尚欠3600元,政府决定欠款由各区摊派在粮银中收缴。
1940年4月, 中心小学教育经费由各区负担改为统筹统交;初级小学经费由学田
基金、租息支付。如收支不符或无学田基金,则由各村公平负担摊派。是年,荣成县
掀起捐资兴学运动,全县共捐地446亩、捐款960元。其中第五区姜家泊村于新池捐地
100亩,车板石村王树山捐地100亩,作为学田。
1942年初,胶东行政联合办事处规定,小学教育经费由以乡为单位统筹改为以县
为单位统筹。1943年起,教育经费以粮食为核算标准。
日伪侵占区的县立小学,经费由伪教育科拨给。区、村小学经费由区、村负责,
伪教育科定期派员稽查。
1940年, 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小学处数增加,教师工资由供给制改为薪金制,
教育经费开支较大。1941年初小办公费每年每班40元,高小52元。1943年办公费,初
小每班每月6元,高小10元,中学40元,每人每月印刷费1.5元,医药费1元。
建国后教育经费公办中学、中等专业学校及完全小学的经费,皆以国家拨给为主,
以收学费和勤工俭学收入为辅。1949年,全县扩大设学面,允许民办学校,经费不足
可酌予公量, 教育经费相应增加。1950年,需教育经费粮61.45万公斤,计划征收54
万公斤,差额部分由节约办公费、精减教员和勤工俭学三条途径解决。1955年,农村
民办中小学的公杂费由收取的学杂费自行解决。1958年后,完全小学经费全部由国家
拨给。人民公社成立后,建立起公社财政体制,小学教育经费一度下放公社管理。后
因管理不力,教育经费常被挪用,教师工资发放不及时,甚至数月不发,公杂费压得
过紧,影响教育发展。1961年按省政府规定,教育经费仍收县教育局管理。县以下,
以公社为单位确定1名完小教师兼管事务工作。 “文化大革命”后,民办教育经费主
要靠生产队支付。1969年,公办小学下放到大队时,其教育经费全部由村队自筹,部
分小学和联中改为民办公助。公办中学经费仍由国家拨给,不足部分靠勤工俭学收入
解决。国家拨给的教育经费总数量减少,用于小学的经费更少。公办学校的公用经费,
分办公费、教学实验费、图书费和学生医药费,统称四项包干经费,1974年合并为一
项,称教育行政费,标准是小学每年每生20元,中学30元,职业中学60元。
1978年后,教育经费的来源包括国家拨款、办学单位自筹、勤工俭学收入等,国
家拨给的教育经费逐年增加。但由于教育事业发展较快,教育经费大部分用于教师工
资支出部分,实际公用费仍很紧张。1983年联中办公费由公社从自筹的教育费附加中
列支。1984年,县委、县政府决定安排教育经费以1982年实际支出为基数,每年递增
10%, 从县机动财力中抽出20%,从厂矿企业税后利润留成中提取5%用于教育。农
村以乡镇为单位计算,平均每个农业人口从集体提留中拿出10元左右,作为民办中小
学教育经费。1984年筹集教育资金713.97万元。1988年,县委、县政府对教育经费又
作出新规定,县办学校教学经费主要来源为:财政预算内拨款每年递增10%左右;县
机动财力拨款20%; 按产品税、营业税、增值税总额的1%征收教育费附加。乡镇教
育经费除县财政按有关规定切块到乡镇外,其余部分均由乡镇征收教育经费附加解决。
具体征收标准是:乡镇、村办企业(含各种联合体)按上年利润总额税前列支的10%,
提取一半用于教育; 个体企业按利润总额的3%税前计征;对农户征收额则控制在上
年人均收入的2%以内。县办学校教育经费筹措,除“三税”的1%由税务部门征收上
缴财政外,其余部分均由财政部门负责征收。所筹资金由财政部门按计划核拨给教育
部门,农村教育费附加的征收由乡镇政府负责。1988年国家拨给的教育经费为122.77
万元,比1987年增加35.94万元;城市(镇)集资36万元,比1987年增长9.1%;农村教
育费附加达到620.7万元。
1989年后教育经费增长很快,为荣成教育飞跃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89-1995年荣成市教育经费来源表
单位:千元
┌──┬────┬────┬────┬──────┬─────┬──────┐
│年份│财政拨款│农村教育│城市教育│勤工俭学收入│学杂费收入│社会捐集收入│
│ │ │费附加 │费附加 │ │ │ │
├──┼────┼────┼────┼──────┼─────┼──────┤
│1989│14405 │8041 │400 │1256 │682 │5210 │
├──┼────┼────┼────┼──────┼─────┼──────┤
│1990│16155 │8611 │205 │1759 │779 │1252 │
├──┼────┼────┼────┼──────┼─────┼──────┤
│1991│19202 │9056 │647 │2187 │756 │8000 │
├──┼────┼────┼────┼──────┼─────┼──────┤
│1992│27809 │15692 │1464 │2125 │1171 │13838 │
├──┼────┼────┼────┼──────┼─────┼──────┤
│1993│35515 │18635 │925 │2883 │4393 │1558 │
├──┼────┼────┼────┼──────┼─────┼──────┤
│1994│52464 │15500 │1676 │6293 │1468 │3590 │
├──┼────┼────┼────┼──────┼─────┼──────┤
│1995│47596 │16000 │1900 │2309 │4848 │1315 │
└──┴────┴────┴────┴──────┴─────┴──────┘

1952-1978年荣成县部分年份各级各类学校经费支出情况表
单位:万元
┌──┬───┬────────────────────────────┐
│年份│预算数│实际支出数 │
│ │ ├──┬──┬───┬────┬───┬────┬────┤
│ │ │共计│工资│福利费│补助工资│助学金│民用补助│公用部分│
├──┼───┼──┼──┼───┼────┼───┼────┼────┤
│1952│40 │41.2│ │ │ │ │ │ │
├──┼───┼──┼──┼───┼────┼───┼────┼────┤
│1953│61.5 │57.8│47.9│1 │0.9 │ │ │8 │
└──┴───┴──┴──┴───┴────┴───┴────┴────┘
续表
┌──┬───┬──────────────────────────────┐
│年份│预算数│实际支出数 │
│ │ ├───┬───┬───┬────┬───┬────┬────┤
│ │ │共计 │工资 │福利费│补助工资│助学金│民用补助│公用部分│
├──┼───┼───┼───┼───┼────┼───┼────┼────┤
│1956│91.1 │90.9 │2.4 │0.15 │0.03 │ │ │88.3 │
├──┼───┼───┼───┼───┼────┼───┼────┼────┤
│1958│153.5 │130.4 │107.9 │ │ │4.4 │ │24.1 │
├──┼───┼───┼───┼───┼────┼───┼────┼────┤
│1960│219.3 │209 │114.1 │2.5 │4.9 │11.4 │ │76.1 │
├──┼───┼───┼───┼───┼────┼───┼────┼────┤
│1962│133.3 │133.3 │108.1 │8.4 │1.2 │9.5 │ │6.2 │
├──┼───┼───┼───┼───┼────┼───┼────┼────┤
│1965│162.1 │159.6 │120.7 │6.6 │1.9 │6.7 │3.9 │19.7 │
├──┼───┼───┼───┼───┼────┼───┼────┼────┤
│1969│150 │175.5 │ │ │ │ │ │ │
├──┼───┼───┼───┼───┼────┼───┼────┼────┤
│1972│ │239.6 │199.7 │ │10.9 │4.8 │ │24.24 │
├──┼───┼───┼───┼───┼────┼───┼────┼────┤
│1975│277.4 │277.4 │130.8 │5.1 │4.9 │9.3 │63.4 │63.98 │
├──┼───┼───┼───┼───┼────┼───┼────┼────┤
│1978│363.3 │366 │141.6 │5.1 │19.2 │10.7 │74.3 │114.57 │
└──┴───┴───┴───┴───┴────┴───┴────┴────┘

1979-1995年荣成市(县)部分年份各级各类学校经费支出情况表
单位:万元
┌──┬────────────────┬──────────────┐
│年份│教育事业费支出 │教育费附加支出 │
│ ├───┬────────────┼───┬──────────┤
│ │总计 │其中 │总计 │其中 │
│ │ ├────┬───┬───┤ ├────┬─────┤
│ │ │个人部分│修缮费│公用费│ │公办中学│农村中小学│
├──┼───┼────┼───┼───┼───┼────┼─────┤
│1979│360.95│266.78 │43.2 │50.97 │208.8 │ │208.8 │
├──┼───┼────┼───┼───┼───┼────┼─────┤
│1981│453.5 │374.42 │41.42 │37.66 │305.32│ │305.32 │
├──┼───┼────┼───┼───┼───┼────┼─────┤
│1984│636.51│480.29 │62.05 │95.97 │713.97│ │713.97 │
├──┼───┼────┼───┼───┼───┼────┼─────┤
│1986│930.7 │674.3 │122.85│133.55│671.57│ │665.57 │
├──┼───┼────┼───┼───┼───┼────┼─────┤
│1988│1227.6│979.7 │99.2 │153.8 │658.2 │37.5 │620.7 │
├──┼───┼────┼───┼───┼───┼────┼─────┤
│1990│1615.5│1308.1 │162.3 │307.4 │881.6 │2.05 │861.1 │
├──┼───┼────┼───┼───┼───┼────┼─────┤
│1993│3463.5│2640.3 │363 │823.2 │1961.7│92.5 │1863.5 │
├──┼───┼────┼───┼───┼───┼────┼─────┤
│1995│46796 │34871 │6077 │11925 │19600 │3600 │16000 │
└──┴───┴────┴───┴───┴───┴────┴─────┘

注:教育经费附加支出含社会集资支出。

勤工俭学 荣成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提出学校要做到学习与劳动有机结合。
各学校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开荒种地、纺纱织布、打柴割草,进行生产自救。《大
众报》 1944年2月9日报道:荣成县各小学1943年开荒57亩,租种土地509亩,全年收
入主杂粮变价65739.12元,生产所得60%归学生购买书籍文具。
建国后,全县各类学校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组织学生参加了多种形式的生产
劳动。1958年,全县各类学校贯彻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的方针,将生产劳动列入课程,后逐渐发展为大办工厂,大办农场,大炼钢铁,大战
“三秋”,大搞以教学改革为中心的科学发明,学生集体食宿、集体劳动,一度造成
生产劳动过多,学校停课,教学秩序失常,学生劳动强度过重。1962年后县内教学工
作开始以教学为主,学校的勤工俭学活动限制在劳动课和课外活动等课余时间进行,
教学秩序得以恢复。
“文化大革命”期间,贯彻“五七”指示,先是师生到工厂、农场接受劳动改造
和锻炼,后是请工、农、兵进校“上、管、改”,继之各校大办工厂、农场、饲养场,
校内外建立学工、学农基地。1973年,全县各类学校办小农场1084处、小工厂202处,
勤工俭学总收入37.65万元。劳动所得弥补了一部分经费的不足,但因生产劳动过多,
影响了教育工作的开展。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县勤工俭学活动逐年走向正轨。建立健全了各级领导
机构,加强对校办工厂、农场的领导与管理。通过勤工俭学活动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
育和劳动教育,同时获取经济效益来补贴教育经费。1983年,全县校办工厂42个,纯
利润达50多万元。 1986年,全县中小学收入达到185万元,教学成绩也在省内名列前
茅。1988年,全县中小学勤工俭学纯收入394万元,其中校办工厂纯收入189万元。县
直学校工商业纯收入119万元,校办服务网点发展到112处。第五中学工厂厂长孙培智
被国家科委、计委、财政部、劳动部授予“全国中小学勤工俭学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1995年,全市勤工俭学收入达138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