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信访内容及数量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a&A=3&rec=775&run=13

第一次信访高潮在革命战争年代,人民群众通过信访的形式向党反映问题的情况
不多。据有关资料记载,结束土改前后,群众来信才逐渐增加,检举控告干部贪污、
侵吞斗争果实、包庇坏人、刑讯逼供等问题的信访数量占当时信访总量的30%。1951
年失踪军人的父母找儿子、妻子找丈夫、子女找父母,形成建国后第一次上访高潮,
但在短期内得到妥善解决。
第二次信访高潮1953年,经过“三反”、“五反”运动之后,人民群众的信访活
动开始活跃。1956-1957年,又出现第二次上访高潮,来访者以荣誉军人和复员转业
军人、农村合作社社员和工商业者最多。他们反映的问题及数量依次为:关于农业合
作化方面的问题年均105件, 占信访总量的60%;反映党和国家机关工作缺点、控告
干部的问题35件,占20%;要求解决生活待遇、工作安排等问题18件,占10%;检举
反革命和不法分子8件,占5%;失踪军人批烈士及土改遗留问题8件,占5%。
第三次信访高潮自1958年“大跃进”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人民群众的
来访明显多于来信。据统计,这期间,公社以上受理的信访案件年平均量达8884件次,
反映的问题集中在六个方面:一是干部违法乱纪、高指标、瞎指挥、共产风等左的错
误问题,年均1054件,占信访总量的12%;二是优抚待遇及工资福利方面的问题,年
均1143件,占信访总量的13%;三是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群众反映生活困难的案件年
均1085件,占12%;四是民事纠纷案件,年均685件,占8%;五是对精简退职不服的
信访案件年均464件, 占5%; 六是“四清”运动后,要求经济退赔方面的案件年均
418件,占5%。
第四次信访高潮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指导下,开始平反冤假错案。含冤忍辱多年的党员、干
部、群众纷纷来信来访,掀起了新的信访高潮。据统计,1976-1982年,县级年均受
理信访总量为4193件,其中要求落实“右派”政策、平反冤假错案、恢复党籍、恢复
公职等为1183件, 占28%;民事纠纷案件703件,占17%;优抚待遇及工资福利方面
的案件530件,占13%;反映干部作风方面的案件246件,占6%。
第五次信访高潮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信访的形式和
内容发生了深刻变化。 1983-1986年间,年信访总量为1818件,其中反映干部作风问
题263件,合同纠纷问题203件,民事纠纷问题254件,优抚及工资福利方面的问题225
件,年受理量均在200件以上。
进入90年代后,信访工作又出现了新特点,反映干部作风、民事纠纷、优抚等问
题占主要成份,群众集体上访和写联名信的形式开始增多,形成了新的信访高潮。信
访内容主要反映农村干部不廉洁、农民负担重和企业乱集资、乱收费及下岗待业问题。
集体上访集中以反映干部不廉洁、 农民负担过重为主。1991-1993年,反映此类问题
的集体上访共13批,147人,写联名信10件,165人。1994年,集体上访9批,187人,
写联名信6件, 151人。1995年,集体上访达19批,580人,写联名信9件,230人。几
年来尽管集体上访案件数量增多,但经过市、镇、村的共同努力,至1995年底,全市
没有发生一起到地级以上部门集体上访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