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拥军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a&A=3&rec=749&run=13

1940年4月, 荣成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县政府发动全县人民开展拥军优属活
动。 1944年1月,荣成县成立了11人组成的拥军委员会,各村也相继成立了拥军优属
小组,拥军优属成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镆铘岛大庄村青妇队员积极为烈军属排忧
解难,只磨面一项就达1000余公斤。人和朱口村各团体开展了拥军优属竞赛,渔救会
供给全村军属春耕种子和肥料,并拿出6万元(北海币,下同) 分给军属;各救会自愿
拿出10升(1升约为13公斤) 玉米送给烈军属。据不完全统计,在抗日战争期间,全县
慰问军队粮食44.4万公斤、首饰12.9万件、慰问袋8.42万个、袜子和鞋垫13.8万双、
军鞋11.9万双、 纺线13.8万公斤、织布219.2万尺、军衣4.2万件、款816.7万元,全
县涌现出拥军模范1372人。
解放战争时期,荣成的拥军优属工作进一步加强。后方人民在地方政府的组织下,
承担起烈军属的田地耕种和其他家务劳动。仅凤山区统计,1947年,全区共给烈军属
种地2000多亩, 拾草4.3万公斤。每逢节日,拥军优属活动更掀高潮。仅1947年春节
统计, 全县送给驻地部队与烈军属鞋袜2650双、 毛巾1270条、慰问袋1180个、花生
2284公斤、面粉4104.5公斤、猪肉1.55万公斤、鸡蛋1373公斤、酒65.5公斤、鱼及蔬
菜等6.1万公斤、款381万元、春联和光荣牌5627(副)个。在整个解放战争中,后方的
广大人民群众在拥优工作中做出了巨大贡献。据不完全统计,全县慰问军队粮食54.6
万公斤、 首饰8.49万件、鞋垫1.8万双、慰问袋7.72万个、军衣1.96万件、款30.6万
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每逢元旦、春节和“八一”建军节,县党政机关召开拥
军慰问大会,组织军民联欢活动,邀请驻荣各部队负责人座谈,征求意见,改进工作,
组织慰问团到部队驻地慰问指战员。各区也在节日期间开展各种形式的拥军活动,慰
问当地驻军、烈军属和革命伤残、复退军人,修订拥军优属公约,检查落实优属措施。
60年代后,全县各地成立青年、妇女和学生拥军优属小组,给烈军属磨面粉、挑水、
缝补、拆洗衣服、拾草、搬土积肥、写慰问信以及到部队慰问等。各驻军公社广泛开
展了慰问和送温暖活动。 每年慰问电影、文艺节目、举办军民联欢和文体比赛100多
场次,慰问部队和优抚对象鱼4750公斤、鸡蛋6150公斤、水果2700余公斤、鞋垫2300
多双、袜子3000多双、洗衣服7500多件,为优抚对象搞田间管理3400多亩。中共十一
届三中全会后, 全县掀起了3次拥军优属高潮:1983年纪念党中央提出“双拥”运动
40周年;1985年纪念抗日战争和反法西斯胜利40周年;1987年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
军60周年。1991年成立了市“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创建“双
拥模范市” 活动方案,制作标语牌700余块、板报1600余期、宣传栏1800多期,张贴
标语2万余幅。 10月,荣成市被威海市委、市政府、威海驻军授予“双拥模范市”称
号。 12月,又被省委、省政府、省军区授予“双拥模范市”称号。1992年5月,在市
委礼堂召开了全市双拥工作总结表彰会,命名表彰了95个双拥模范单位和95名双拥模
范个人。 9月,海军旅顺基地两条大马力渔船由于受飓风袭击,抛锚石岛湾养殖区,
使地方经济损失达100多万元。 市委、市政府本着“实事求是,让利于军”的原则进
行处理,处理结果令部队同志感到满意。10月,在军民共建港、村、路、厂、校等地
制作了“双拥” 标志。 1994年11月,荣成市再次被威海市委、市政府、军分区授予
“双拥模范市”称号,12个单位被评为“双拥模范单位”。1995年春节,全市共为部
队和优抚对象做好事3200多件次, 送鱼2万公斤、鸡蛋900公斤、粮食8万公斤。是年
“八一”建军节时又为部队送了1台四通打字机、1台复印机、1套台球和乒乓球设施,
并帮助部队安装闭路电视和建楼房。11月,荣成市再次被评为省级“双拥模范单位”,
石岛镇被评为省级“拥军优属模范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