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干部来源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a&A=3&rec=740&run=13

选拔录用1940年起,抗日民主政府的各级干部多是从革命斗争中涌现出来的
积极分子中挑选的,特别注意从革命知识分子和从荣誉军人中选拔;临时参议会
则由中共党员、 非党“左派”和中间派各1/3人员组成;县政府也委任部分开明
士绅任职。 至年底,荣成县级录用干部120名,区级录用干部65名,乡级录用干
部182名。 建国后,贯彻中共“大胆的、有步骤、有计划的选择干部”的方针。
1953年,选拔53名“三不脱离”(不脱离农村、不脱离生产、不脱离群众)干部。
从培养的积极分子中选拔干部26名。1955年,县委组织部强调,选拔干部由政府
人事等部门,按缺职及工作需要,以排队的方法进行挑选,并强调德、才兼备。
次年,又规定选拔干部需经审查考试和体格检查,除复员军人外,要有半年的试
用期。同时,首先从复员军人中选拔,不足部分再从乡村中选拔。干部的选拔工
作应围绕着农业合作化新高潮的发展需要进行。1961年,从工人中选拔干部44名,
其中充实到行政机关5名、企事业单位39名。1963年选拔干部140名,其中充实到
行政机关38名、 企事业单位102名。1966年从农村中选拔服役干部85名,其中84
名充实到行政机关。1973年,又从农村推荐“三不脱离”干部到公社机关工作,
而后转为国家正式干部。1978年,选拔干部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
业化” 的原则进行,当年将484名工人身份在干部岗位工作的机关工作人员转为
干部。1985年,本着“公开报名、统一考试、择优录用”的原则,从以工代干人
员中,通过考试录用了66名工人身份在干部岗位工作的机关工作人员,补充到党
政群机关干部队伍中,逐步改变了干部队伍文化偏低、年龄偏大、分布不合理的
状况。1988年从社会上招聘录用了80名干部,补充到财税部门。1995年,招聘录
用干部94名。

荣成市(县)选拔录用干部统计表
┌─────┬────┬─────┬────┐
│年份 │干部来源│干部专业 │录用人数│
├─────┼────┼─────┼────┤
│1978 │以工代干│党政 │484 │
├─────┼────┼─────┼────┤
│1983-1984 │以干代教│党政、教育│821 │
├─────┼────┼─────┼────┤
│1985 │以工代干│党政 │66 │
└─────┴────┴─────┴────┘
续表
┌──┬────┬────┬────┐
│年份│干部来源│干部专业│录用人数│
├──┼────┼────┼────┤
│1987│内部吸收│法警 │4 │
├──┼────┼────┼────┤
│1988│社招 │财税 │80 │
├──┼────┼────┼────┤
│1991│副科招聘│党政企业│99 │
│ │自费生 │ │ │
├──┼────┼────┼────┤
│1992│农民招聘│党政 │65 │
│ │镇副科级│乡镇企业│ │
├──┼────┼────┼────┤
│1993│招聘 │党政企业│12 │
│ │自费生 │ │ │
├──┼────┼────┼────┤
│1994│政法招聘│党政 │373 │
│ │自费生 │党政企业│ │
├──┼────┼────┼────┤
│1995│招聘 │党政 │94 │
│ │自费生 │企业 │ │
└──┴────┴────┴────┘

接收大中专毕业生 新中国建立前, 大中专毕业生自谋职业。1949-1995
年,大中专以上学校毕业生由政府分配,享受干部待遇。1949-1959年共接收大
中专毕业生257名,其中大专51名。1960-1966年,共接收大中专毕业生339名,
其中大专92名。1966年前大中专毕业生由人事科分配,“文化大革命”中由县革
委政治部分配,1978年转人事局分配,1983年又改为教育局分配。1989年接收大
中专毕业生638名, 其中本科生225名、大专生228名。1995年接收大中专毕业生
1011名,其中本科生114名、大专生549名。至1995年底,全市共接收大中专毕业
生6657名。
接收安置军转干部解放前,武装斗争形势紧张,军队干部转业到地方工作极
少。1969年军队干部陆续转业到地方,成为地方国家干部重要来源。1969-1975
年, 接收281名军队退伍干部,均做复员处理,发给安家补助费,回农村生产劳
动。 1980年,根据中央指示,将这281名退伍干部全部改办转业安排工作。1976
-1985年,接收部队精简整编而转业的干部1328名。1986-1995年接收安置军转
干部283名。至1995年底,全市共接收安置军转干部1892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