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培训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a&A=3&rec=723&run=13

徒工培训解放前,徒工培训是以师带徒,由师傅言传身教专业知识与操作技
能, 学徒期为2-3年。解放后,学徒期满后,对其所学工种的技术理论、实践操
作、安全生产及文化程度等方面进行考核,合格后发给《徒工结业证书》,并予
以转正。 转正定级一般为二级。 不合格者延期一年, 仍不合格者予以辞退。
(1990) 鲁劳薪字第090号《关于调整企业学徒工生活津贴和熟练工工资待遇的通
知》中规定“学徒期间的生活津贴标准,第一年为本企业、本工种一级工工资额,
第二年为二级副工资额,第三年为二级工工资额。学徒年限两年的,按上述第一、
二年的生活津贴标准执行。期满合格的,转正时执行本工种三级副工资标准。满
一年定级,执行本工种三级工工资标准。”上述规定,自1989年10月起执行。
在职培训文化技术补习1951年1月成立了荣成县职工教育委员会, 具体负责
职工业余教育,“文化大革命”中止。1975年3月恢复。1981年2月,县职工教育
委员会下设职工教育办公室,专司职工教育具体事宜。
补习方法分职工学校和补习班两种。1951年,县政府于崖头、石岛两地设职
工文化补习学校各一处, 内设高小、初中班共6个,由专职教师授课,形式比较
正规,成绩稳定。“文化大革命”后,除县工会主办的业余文化补习学校外,凡
有条件的部门和企业积极创办职工业余文化补习学校, 落实县委提出的“在5年
内将全员轮训一遍” 的要求,以提高职工文化素质。供电、商业等7个系统先后
办起职工业余文化补习学校。拖拉机厂、橡胶厂等14家企业办起小型夜校14处,
对1966-1980年入厂的职工参加文化基础程度测验不合格的, 分期参加文化、技
术双补习学习。 1984年, 县委规定:凡在厂矿关键岗位上的青壮年职工,经过
“双补”后,文化、技术达不到要求水平者,不能参加本年度调级,限期重补;
再不及格者,调离技术岗位。使“双补”学习活动迅速掀起高潮。其次,试办文
化补习班,多为不具备办学条件的企业所采用。1981年办班268期,学员达11230
人次;1985年办班427期,学员达18645人次。通过职工业余文化补习,使职工队
伍的文化水平有了显著提高。1955年,对全市职工的文化程度进行全面测试,与
1951年比,初小减少了27.8%,高小上升了27.7%,初中上升了11%,高中上升
了0.73%。1975年,全县职工队伍中的文盲全部扫除。1985年,大学、中专、技
校、高中、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的工人分别占职工总数的0.5%、1.15%、0.5%、
24%、57.9%、15.85%。
职业学校培训始于1958年。 其时,荣成县成立农业学校和“红专”学校各1
处。分设机械、会计、农技、果业、林业、畜牧兽医、医护等专业。1977年后,
境内先后办起商业、卫生、供销、粮食、水产、建筑设计、交通、农机、技工学
校及电视大学等职业学校11处。这些学校的兴办,为提高职工素质、培养专门技
术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
技术竞赛始于1959年。其时,全县企、事业单位广泛开展“六好红旗运动”。
1963-1964年达到高潮,各企业、各主管局经常组织本部门、本系统的技术比赛,
时称大比武、 擂台赛,“文化大革命”期间中止。1977年恢复。是年3月,商业
系统首先举办由14个单位参加的行业技术比赛,10名选手获一等奖。1978年11月,
全县60名厨师参加烟台地区表演赛,10人获技术职称。1980年后,由团市委、劳
动局等五部门职合主办的旨在提高全市青年技术工人业务水平的“青工比武”正
式开始。分设车、钳、电等12个工种,按工人技术等级五级工应知、应会范围统
一命题、统一考核。至1995年,全市共有5000余人次参加,理论合格率为49.5%,
实际操作合格率为89.6%。 1992-1995年,获得五级《工人技术等级证书》共计
386人。
考核与考工晋级考核制度始于50年代末。对在职职工的业务技术进行经常性
考核,考核成绩记入本人档案,作为晋级和奖励的条件之一,“文化大革命”期
间中止。1978年恢复。1983年后,按劳动人事部颁布的《工人技术考核暂行条例》
规定,对职工进行具体考核。考工晋级是和考核制度同时实施的。方法是先培训,
在规定完成的学时内,达到本工种应知、应会的理论与实际操作水平,由劳动局
核发《工人技术等级证书》,对其中成绩优良、工资等级低于技术等级的择优晋
级。 1992-1995年,市劳动局共核发三级工技术证书166人、四级工技术证书817
人、五级工技术证书736人、六级工技术证书936人。1993年,威海市举行的首届
汽车驾驶员考工晋级,荣成市取得初级职称34人、中级职称202人、高级职称168
人,其中初级职称中获得晋升一级技能工资的10人、晋升半级技能工资的21人,
中级职称中获得晋升一级技能工资的63人、 晋升半级技能工资的121人,高级职
称中获得晋升一级技能工资的55人、 晋升半级技能工资的97人。 1995年,又有
165名驾驶员取得技术职称,其中高级工47人、中级工82人、初级工36人。同时,
为34名高级工、56名中级工、18名初级工分别晋升一级技能工资。
技师聘任制这是劳动人事制度的一项重要改革。 1989年5月,荣成市开始在
高级技术工人中实行技师的申请和考核。至1995年,共有112人取得技师合格证,
实聘68人,被聘技师职务津贴为20元/月。
就业前培训1985年,劳动制度改革,招工贯彻“先培训,后上岗、先培训,
后就业”的方针,由过去“统包统筹”制改为招收培训生制。1986年成立了就业
前培训领导小组,下设培训中心。培训中心教学大楼达2492平方米,按专业分班,
配备专职及兼职教师任教,集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遵纪守法教育、安全教育和
业务培训。除所学专业对口安排或已取得技术等级证书的人员外,其他人员均需
参加就业前培训。培训期内不计工龄,期满合格,培训期可抵学徒期。培训时间
以工种繁简而定: 熟练工一般定为半年,不少于3门课程,750课时;技术工种1
年, 不少于4门课程,1500学时。专业理论课占学时的40%,实际操作占学时的
50%, 其他占学时的10%,培训实行有偿制。自1986-1995年,共培训学员9358
人,经全面考核,有9266人合格结业,合格率99%。同时,全部都办理了录用手
续,分配上岗。
另外,针对用人单位多、范围广、工种复杂的特点,除培训中心集中培训外,
采取主管部门统筹办班、企业自行办班,经劳动服务公司审批培训方案后,即可
正式开班授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