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盐田改造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a&A=3&rec=314&run=13

滩池建国前,境内盐田为私人所有,受小农经济及资金、劳力等因素制约,滩池
建设各行其是,零落散乱,纵横无序,多则5-6亩,少则2-3亩,蒸结面积比例严重失
调, 既不能按科学方法制盐, 又不适宜机械化生产。 如姜家盐场, 自清光绪六年
(1880年) 开滩晒盐,至1940年60年间,盐田面积仅589亩,滩池72副,每副滩池不足
8.3亩。
鉴于旧式滩池不能适应机械化生产,最大限度的发挥蒸结效能,自1965年起,县
属三大盐场职工掀起滩池改造热潮。重点突出扩大贮水、蒸发面积的改造,以便使卤
源充裕, 增加产量。至1970年,全县各盐场共扩建、改造盐田2190亩,修筑贮水池3
座, 981亩。1975年4月8日,轻工业部召开“北方海盐区学大庆经验交流会议”,会
议决定在10年内,制盐工业实现“结构合理化、工艺科学化、生产机械化,纳潮、制
卤、结晶、归坨集中”的“三化四集中”。为此,荣成县盐务局经过实地考察、充分
研究,制订出“全面规划、综合治理、以改为主、改扩结合”的滩改方针。各场职工
为不影响国家生产计划,一手抓生产,一手抓滩改,提出“常年不停小口吃,突出会
战大口吞,各自任务分散搞,主体工程集中干”的工作方法,以生产保改滩,以改滩
促生产。至1983年,共动用土石方131.4万立方米,总投资151.9万元。改造后的盐田
纵看成方,横看成行,渠道成网,池坨成片,形成全新的生产体系。
防潮境内盐田大都属于沟滩,地势低洼,受潮患影响甚大,尤其以大泊子盐场为
最。 低潮季节尚不为患, 高潮季节潮水汹涌而至,每年都冲毁大批盐田和农田。仅
1948年一次高潮,全县就冲毁盐田6818亩,化盐130吨,冲毁农田294亩。为此,县盐
务局于1976年9月6日, 在石岛湾通向凤凰港的咽喉处筑坝防潮, 经过一个秋冬,至
1977年1月7日, 一条总长334米大坝合拢,共投土石方3.2万立方米,开发滩涂荒滩3
万亩,解除了威胁盐田及农田的潮患。
扬水自滩晒开始,扬水成为制盐的关键。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人工扬水已不能
保证制卤结晶的需要。特别港汊曲折、流经较长的盐田,纳潮困难,原料海水不丰裕,
造成减产。为维持正常生产,姜家盐场于1972年在桑沟湾北岸修建境内最大的制盐扬
水站。 扬水站由三部分组成:泵井,长4米、宽3米、深5米,安装2台每小时流量700
立方米轴流泵;海中铺设长60米,直径100厘米的吸水管;泵井至盐区筑起长335米的
输水暗渠,整个工程均为职工义务劳动,总投资仅1万元。
仓坨石岛盐区开晒较早,但无正式仓坨。此前,盐民于结晶池旁堆放,称为小坨,
稍有灾涝,动辄化盐上千吨。随着盐田改造,修坨与改滩同步进行。至1995年全市仓
坨达14处,33645平方米,容量57900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