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糕点制作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a&A=3&rec=299&run=13

荣成人旧称糕点为点心、果子或茶食。清末时期,全县专业加工糕点的店铺只有
2家,从业人员14人;另有8家较大的商号兼营糕点加工。民国初期,糕点加工业日渐
兴盛。至30年代中期,全县共有糕点加工店铺17家,加工糕点的方式均以手工操作,
采用吊炉烧炭烘烤, 一般店铺能制作七八个品种, 较大的店铺能制作20多个品种。
1940年日军入侵荣成后,糕点行业渐显萧条,大部分店铺转为季节性加工。建国初期,
全县常年加工的店铺有6家, 季节性加工的有20余家,从业人员40余人。1956年,石
岛4家糕点店铺合并, 成立公私合营糕点加工厂,余者均过渡到所在地供销合作社,
全县由供销合作社成立糕点加工部(厂)19处,多则5至6人,少则2至3人,除石岛公私
合营厂基本能常年生产外,多数供销社属季节性生产。1956年荣成县糕点厂在崖头成
立。 1958年,滕家、大疃、荫子、藏村4处糕点加工部并入荣成县糕点厂。1960年,
全县所有糕点加工厂全部歇业。1961年,全县糕点加工业逐步恢复生产,是年有崖头、
石岛两家糕点厂和10处供销社糕点加工部。1969年石岛糕点厂迁至崖头,与荣成县糕
点厂合并。到1982年,全县基层供销社先后兴办了20处小型糕点加工厂。1985年后,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基层供销社加工厂逐年关停,有的为季节性加工,乡镇办、村
办及民营糕点厂逐年增多。 到1995年,全市共有镇办以上糕点厂7家、村办及民营87
家。其中规模较大的荣成市食品总厂,位于交通街22号,属商业总公司全民企业。始
建于1956年, 原厂址在崖头村,初称崖头糕点加工部,时有职工6人,用手工制作10
种糕点,年产量5万公斤,年创总产值38万元,实现利润1.6万元。1958年6月,滕家、
大疃、 荫子夼、藏村4处糕点加工部并入崖头,职工增加到30人,将烧木炭的杆称式
吊炉改为烧煤的双层炉,并引进饼干生产新技术,开始由人工用花刀加工少量饼干,
年生产各种糕点13.8万公斤。 1960年因灾荒严重,粮食紧缺,歇业3个月,是年以代
食品作原料加工生产糕点。1966年,厂址由崖头村迁至新庄村,与酱菜厂合并,成立
荣成县糕点酱菜联合加工厂。1969年,石岛糕点厂迁至崖头,与荣成县糕点酱菜厂合
并,时有厂房54间,1620平方米,职工33人,遇有节日旺季,多从附近村招用临时工。
1970年,购进1台冲压式饼干机和2台合面机,并将双层煤炉改为链条煤炉,年生产15
种糕点, 22.5万公斤。1973年,企业自制桃酥机,使生产功效提高了6倍。1975年厂
房扩建到5400平方米, 常年从事糕点生产的工人60人,年生产50个品种的糕点100万
公斤。1978年糕点制造与酱菜生产分家,成立荣成县糕点厂。1980年厂址迁入今交通
街22号, 厂区面积2万平方米,糕点生产全部实现机械化和半机械自动化,年生产各
种糕点70种, 200万公斤。 1988年12月, 荣成县糕点厂改称荣成市糕点厂。企业自
1982-1989年先后有10多个品种被评为省优和部优产品。1995年,企业投资200万元增
上罐头生产设备,糕点产量4604吨,实现利润14.3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