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水土流失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a&A=3&rec=232&run=13

流失概况荣成地处胶东低山丘陵区,沟壑纵横,山高坡陡,土壤质地粗,沙
石成份含量高,且雨季集中,源高流短,暴雨多,强度大,致使境内水土流失严
重。据建国前21年统计资料测定,全县年平均水土流失模数为777吨/平方公里,
年均剥蚀深度为0.58毫米,土壤流失的速度大大超过土壤形成的速度。荣成水土
流失的面积为1129.79平方公里,占县地总面积的67.9% (此数包括1994年7月划
归环翠区桥头、泊于两镇之数字) ,其中轻度侵蚀461.44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
27.7%; 中度侵蚀308.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8.5%;强度侵蚀290.41平方公
里, 占总面积的17.45%;极强度侵蚀47.15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8%;剧烈
侵蚀22.58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4%。水土流失使土质沙化、砾化,肥力下降,
生态环境恶化,直接危害着人类的生存。
治理措施成山卫历史上常受风沙袭击。清光绪二年(1876年)知县陈懋曾发动
全县商号、富户捐款购置树苗,贫户出工义务植树近千亩,以防风沙,但栽后无
人管理,全部枯死,时人叹曰:“官能创其始,不能守其终,惜哉。”民国年间,
县长邢振荣、 张裕良也曾推行植树造林。1940年4月,荣成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
后,着手成立苗圃,并在政令通达的桑沟滩、龙门滩、伟德山植树造林,取得一
定成效。但受战争环境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制约,水土流失之治理,形式还嫌单
一。新中国建立后,中共荣成县委、荣成县人民政府自1949年起多次开展以修河、
闸山沟、建谷坊、挖鱼鳞坑、植树造林为重点的大规模水土保持工程。1953年,
组织崖西、夏庄、马道、俚岛、寻山、桥头、埠柳等区(乡)群众,进行伟德山区
水土保持大会战,一年闸山沟3000道,挖鱼鳞坑4.21万个,栽植水土涵养林、山
地防护林近20万亩。1955年又治理了斥山、槎山山系。群众形容:“山顶松树带
帽,山腰刺槐缠腰,山下梯田成片。”可惜这近20万亩林木在“大炼钢铁”中被
砍伐殆尽。1962年渡过三年困难时期后,荣成县人民委员会提出“统一规划,分
线作战,全面行动”,以治山造林活动为中心内容的水土保持工程。1965年春,
中共荣成县委组织400名机关干部的治山工作队进驻伟德山区, 发动群众,加快
水土保持工程的建设,提出“闸山沟,筑土堰,深挖鱼鳞坑,大栽涵养防护林,
一治一座山,一治一条沟”的综合治理方针。进入70年代,水土保持工程纳入山、
水、林、田、路综合治理的农田基本建设中,加快了水土保持工程步伐。通过栽
植海岸防护林、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居民区林带和封山育林等措施,提高
了林木覆盖率。 经过多年努力,共整水平梯田68.92万亩,沟坎地0.13万亩,栽
植水土保持林11.85万亩, 兴建谷坊4490座, 库塘1411座, 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517.9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