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河道治理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a&A=3&rec=222&run=13

裁弯取直境内低山连绵,丘陵起伏,河道按地势走向,蜿蜒曲折,每逢雨季,
泄水不畅,极易造成水害。沽河发源于荫子镇雨夼村北,干流总长30.7公里,流
经荫子、城西、大疃、崂山、崖头、滕家6镇,较大的急弯不下20处,特别是2条
支流中的东支流,其下游徐家至沽泊阎家河段,历史上水患严重。建国前,人们
受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限制,在河道治理上只堵不疏,结果越堵水害越频。建国后,
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 共进行23次较大的治理,治理长度达4.6万米,用工23.6
万个,完成土石方76.6万立方米,但没有从根本上控制水患。1975年,荣成县革
命委员会提出“大河一条线,小河靠边站”的河道治理方案,要求裁弯取直,加
宽河床, 河床清淤,终于使河道畅通无阻;并由此于1976-1977年开展境内河道
的大治理,特别是对那些历史上成灾严重的河道进行彻底治理。1976年秋,埠柳
公社组织500人的专业队,将南起上埠头、北至入海口全长5公里的白龙河多弯河
段进行彻底治理, 历时3年,耗用炸药30吨,搬动土石方40多万立方米,使河道
从山岭间笔直入海。1977年,滕家公社组织治理小落河的大会战,在西起刁家村
南、 东至单家村东全长6公里的河道上,每天投入劳力2800人,经过一个冬春奋
战,将为害多年的小落河加宽、取直,消灭了急弯,使河道达到抵御20年一遇洪
水的标准。
疏浚河床境内河流源高流短,曲折多弯,遇有暴雨,极易引起山洪暴发,尤
以北部山区为重。一旦山洪暴发,源头及沿海地区的泥沙俱下,导致河床淤积、
抬高,行洪能力下降,冲毁淹没粮田,破坏生态环境。沽河东支流与西支流交汇
处历史上多次因淤沙抬高河床,导致洪水漫溢。1942年夏,一场暴雨,因河床抬
高引起行洪不畅,沙淤粮田2400亩。尔后,抗日民主政府组织沿河群众疏浚河床
4.6公里。1956年9月5日,车道河流域山洪暴发,山体滑坡,大量泥沙阻塞河床,
沿河1万亩粮田遭水冲沙压,过水农户200余家,2000亩粮田颗粒无收。这次暴雨
及山体滑坡,使河床抬高,形成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阴涝的局面。到1963
年,河床淤高竟达1-1.5米。1963-1965年,荣成县人民委员会组织沿河群众,分
段分期疏浚河床,清除淤沙。增强其行洪能力,河床恢复到原有的深度,到1965
年基本消除了水患。1975-1978年,是荣成历史上河道治理的高峰期,全县106条
大小河流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治理。
修筑河堤修筑河堤是预防水灾的重要措施。境内河流均单独入海,而荣成雨
季,也正是大潮汛的季节,暴雨下泄往往遭到海潮顶托,洪峰抬高而漫出河道造
成水患。 1953年8月,小落河特大水灾就是这样引发的。灾情过后,荣成县人民
政府立即组织群众修筑、 加固河堤1500米, 1957-1970年又陆续增修河堤7段,
2.6万米。沽河在历年治理中筑堤4.6万米。石家河发源于文登,流经桥头、泊于
两镇入海,1959年8月27日至9月7日10天时间降雨342毫米,恰值大潮汛,海水倒
灌4000米,致使洪水泛滥,沿河一片汪洋,4500亩粮田绝产,7600亩减产。1959
年, 桥头、泊于两公社互相协调,组织全公社劳力对石家河进行治理。经过8次
大规模治理,共投工32.3万个,投资27.3万元,完成土石方65万立方米,将石家
河下游至入海口全部筑起防洪堤,险要地段均用石砌护坡。修筑河堤费工费时,
要按实力分期分批进行。车道河的堤坝修筑,前后经历20年。1961年,国民经济
最困难时期, 荣成县人民政府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毅然投资3万元,补助
粮食2万公斤, 投工2万个,完成土石方5.7万立方米,修筑了城后至冷家段河堤
2500米。 1963年,又投资1.7万元,投工2.7万个,完成土石方6.8万立方米,修
筑黄家楼至竹村段河堤3000米。1964年,国民经济好转,荣成县人民委员会加大
河道治理的力度, 修筑石猴子至二胪段河堤5800米,加固原堤450米,石砌护坡
510米, 筑石岸护堤550米,累计7310米,投工6.1万个,完成土石方13.6万立方
米。1984年,又投工3.5万个,完成土石方3.5万立方米,修筑二胪至楚家最后一
段河堤1800米, 20年间终于将这条害河治服。至1984年,全县106条大小河流全
部得到治理,累计治理长度达1400公里,防洪标准达到10-20年一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