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育苗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a&A=3&rec=191&run=13

清代,境内林木多系自然落种,萌生成林,采种育苗者甚少。1922年,荣成县公
署建设局于旧县署及常平仓后开辟苗圃8.5亩,年经费40元(银元) 。至1931年,共育
紫穗槐3.24万棵、侧柏1.14万棵、合欢5600棵、梧桐4700棵、柳3万棵。1940年2月,
日军侵入荣成,苗圃遭到破坏,工人逃离。日伪荣成县公署县长朱谦,曾于石岛姜家
场北建荣成县苗圃,占地约5亩,繁育刺槐、白杨等苗木。1941年5月18日,荣成县抗
日民主政府于鲍村寺成立荣成县苗圃, 育苗地1.5亩。1945年10月,因育苗面积小,
荣成县苗圃迁虎础寺,育苗面积增加到30亩,主要培育栗、苹果、桃、梨、银杏、山
楂等果树。1949年,虎础寺林场交村经营,苗圃迁至海崖村。1950年又迁回鲍村寺。
在国营苗圃的带动下,群众育苗自1956年在境内展开。1958年,群众育苗达3600亩。
1966年和1975年,群众育苗分别达1.03万亩和1.43万亩,形成两个高峰年。其后受造
林面积影响,育苗面积呈下降趋势,1990年仅3639亩。树种也由用材型向经济型、观
赏型转变。1995年,全市仅有苗圃3975亩,除重点育苗基地1000亩外,多数圃地质量
较差,树种单一,不少村镇依靠外采苗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