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劳力构成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a&A=3&rec=147&run=13

性别构成渔业生产向来以男劳力为主。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春汛大忙季节始有
女性分捡鱼货,海带夹苗季节夹苗,收割季节晒海带。她们全属季节性劳力,为数很
少,只有国营俚岛养殖场有少数女劳力随船出海养殖作业。1970年大鱼岛村宋立芬等
18名女青年,组成“三八妇女船”出海作业,开辟了妇女参加捕捞作业的先河,成为
全省广为流传的佳话。1977年“三八妇女船”发展到26人,1979年解散。中共十一届
三中全会后,渔业、工副业迅速发展起来,渔业劳力成倍增长,特别是女劳力增长较
快,各种服务行业、绳网、塑料、理鱼加工、海藻食品、苗种培育、工厂化养殖等行
业女劳力约占70%。1983年全县渔业总劳力24062人,到1993年发展到69797人,10年
增长了2.9倍,其中女劳力达1.7万人,约占劳力总数的24.3%,部分渔村队女劳力达
30%。女劳力主要分布在俚岛、寻山及桑沟湾养殖区,其次是南部的大鱼岛、朱口、
院夼等渔村及靖海、邱家渔业公司。
文化构成解放前,整个渔民队伍多为目不识丁的文盲,文盲人数占90%以上。建
国后,县政府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在渔村开展扫盲活动,举办各种“识字班”、“速
成班”、夜校等。到50年代中期,小学文化程度的已达15%以上,并陆续有部分高小
毕业生回乡参加渔业生产,为后来的合作化高潮奠定了文化基础。到60年代中后期,
渔民队伍中高小文化程度已普及到25%以上,并有相当一部分初中毕业生走上管理和
技术岗位。至70年代末,初中文化程度的渔民已达20%,高小文化达30%以上,老渔
民也基本普及到初小文化水平。80年代后,县政府办起了水产学校,个别职业学校相
继开设了水产专业,少数渔业公司也自行办起渔民子弟学校,这些学校向渔业企业输
送了大批人才,其中1992年邱家渔业公司自办水产职业中专学校一所,设有养殖、财
会、企业管理、外语、机械制图、服务等专业。同时,不少渔业公司还到外地招聘专
业技术人员,到大专院校去委培学生;港口渔业公司在录用人员时普遍强调高中以上
文化程度优先录用,极大地提高了渔民队伍的文化素质。到1995年,全市渔业劳力中
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0.2%,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的占8.3%,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的
占62.5%,初中以下文化水平的占29%,总体文化素质有了很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