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病虫害防治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a&A=3&rec=131&run=13

小麦病虫害防治40年代后期,小麦发生黑穗病,尤以腥黑穗病发生发展较快。至
50年代初,腥黑穗病曾一度严重,当时主要推广泥水漂种、种粪隔离播种方法,用赛
力散拌种防治效果也很好。至50年代末,腥黑穗病基本被消灭,很长时间未再发生。
70年代初引种墨西哥春小麦品种,此病再次传入蔓延,因及早采取防治措施,未造成
大的危害。60年代后对小麦锈病(条、叶锈)、白粉病、全蚀病、土传花叶病、纹枯病
的危害逐步认识并注意防治。锈病和白粉病属常发性病害,每年都有发生,1983年和
1985年发生较为严重,年均40多万亩,占总面积的60%以上。主要防治措施:70年代
在发病初期喷施石硫合剂加以预防,效果不理想;80年代推广使用特效农药粉锈宁效
果很好。至90年代两病得到有效控制。60年代末,在推广蚰包小麦过程中发现全蚀病,
后又发现土传花叶病。对这两种病害,农业部门虽做出很大努力也未找到特效防治办
法。全蚀病至80年代以来逐年减轻,土传花叶病,仍在原发生地域 (主要在粗沙土类
型) 发生,危害面也无扩展,并逐步减轻,主要是选用抗病品种。小麦纹枯病,80年
代后逐年加重,主要防治方法是在播种时用粉锈宁或羟锈宁拌种防治。小麦蚜虫60年
代前没有严重发生,70年代初以后,蚜虫为害日趋严重,每年发生面积都在40万亩以
上。主要防治方法是在蚜虫盛发期之前喷乐果、氧化乐果或灭蚜威等农药防治。粘虫
一年可发生三代。第一代危害小麦,第二代危害套种的玉米。防治方法是在卵孵化盛
期喷施杀虫剂,把大量幼虫消灭在三龄之前。
玉米病虫害防治玉米螟和棉铃虫建国前已有发生。早在40年代后期,县抗日民主
政府就把防治玉米螟当成一项农业生产措施来抓。在60年代末至80年代末,年年危害
玉米。其防治措施:推广玉米大喇叭口期往心叶撒毒沙(沙或土拌一定量的杀虫剂);
70年代还推广过在玉米抽丝期穗顶撒药粉,在茎杆上找出虫蛀孔抹药泥以及整株喷药
等方法。此外,还发动群众在春季玉米螟羽化前全部处理掉玉米秸杆;并推广养放天
敌赤眼蜂。1978年县革委曾拨款给县供销社在港西公社建赤眼蜂繁育工厂,但三四年
便停止生产。90年代初至1995年,玉米螟发生逐年减轻,基本上不用人为防治。
玉米大、小叶斑病,在60-80年代前期日趋严重,后随选用一些抗病高产玉米杂
交种,病情明显减轻。90年代基本上得到控制。
地瓜病害防治50年代随着地瓜新品种胜利百号的引进、推广,黑斑病也被引进并
蔓延危害,且逐年泛滥成灾。60年代中期又发现地瓜茎线虫病,因其发生危害时间、
传播途径以及防治方法与黑斑病相似,故与黑斑病一起称为“地瓜两病”。70-80年
代,是两病发生最严重的时期,每年都烂掉食用瓜和瓜种20-40%,重者达50%以上。
农业部门相继推广了无病留种地、大屋窖藏瓜种、温汤浸种、药剂拌种、火炕育苗、
高剪苗、采苗圃及朝阳沟育苗剪蔓子头等一系列措施进行综合防治,使两病逐渐得以
控制。90年代后两病逐年减轻。
花生病虫害防治花生苗期受气候影响很大,蓟马和蚜虫有的年份轻,有的年份重,
主要防治方法是在盛发期前喷药防治。花生根结线虫病和花生叶斑病,60年代已有之,
但不太重。70年代末以后,两病发生面积扩大,危害加重。70-80年代初,推广二溴
氯丙烷防治线虫病,效果甚佳。1984年国家禁止生产和使用二溴氯丙烷,但还没有找
到一种防治线虫病的特效药以代替它,因此线虫病泛滥成灾。到80年代中、后期,花
生播种面积达到高峰,由于重茬连作,病害加重。90年代初至1995年,重茬连作稍轻,
加上一些防治措施,病害有所减轻,但仍未得到有效的解决。花生叶斑病,在80年代
推广喷施多菌灵、托布津防治效果甚好,但后来病害自身抗药性增强,喷药防治效果
不太理想。
花生棉铃虫和造桥虫,90年代后有的年份局部发生严重,主要防治方法是通过田
间检查,在幼虫三龄前喷施杀虫剂即可防治。
另外,蝼蛄、蛴螬、地老虎等地下害虫,自40年代以来常危害多种作物。对这些
地下害虫的防治方法因虫而异,通过撒毒麸、毒饵、毒土或药剂拌种等多种方法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