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农技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a&A=3&rec=128&run=13

种植方式建国前后,小麦、玉米、地瓜、花生及各种杂粮作物几乎全部纯种,只
有少数春玉米田间种豇豆、绿豆、菜豆等,但面积不大,对产量影响无足轻重。1964
年, 提倡播种夏玉米,单产只有50多公斤,高产田也不过100公斤。1965年,推广黄
县(今龙口市)麦前十天半月套种玉米的“一般套”,使玉米单产提高到200公斤左右,
促进了夏玉米面积的扩大。1975年,试验推广“二、四畦”小畦大背套种半夏玉米。
这种方式较好地解决了玉米积温不足和芽涝等问题, 使夏玉米产量由200公斤提高到
三四百公斤的水平。这种种植方式到80年代初全县推广12万亩以上。此时早、中熟紧
凑型抗病玉米杂交种出现后,要求密度显著加大,小畦大背不利于夏玉米密度的提高,
80年代后期便推广大沟麦套种和“669” 式套种方式。境内北半部群众习惯这两种套
种方式,而南半部推广面较小,也不稳定。90年代南半部又走上夏直播的路子。
6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全县相继推广了粮油间作、粮粮间作、粮油瓜菜间作的种
植方式。粮油间作主要是春花生田间种春玉米,相继推广了“条带式”、“丰产沟”、
“金镶边”三种间作方式。但这几种方式费工费力,至80年代末渐被淘汰。粮粮间作
有春地瓜间作春玉米、夏玉米间作大豆或秋杂粮、小麦田间套种春窝瓜等,这类间作
方式是增此减彼,效益不大,而且费工费力,很快被淘汰。80年代提倡高效立体农业,
粮、油、瓜、菜间套作的模式更多,主要有:小畦大背背上套种越冬菜类,畦面在小
麦收后套种各种秋菜;春花生间作西瓜、甘兰等。但推广面积很小 (极盛时期全县也
仅2万亩左右),90年代逐年减少。
轮作制度自建国前至1995年,境内的主要轮作方式有以下几种:属于一年一作制
的有春地瓜-春花生轮作和春水稻年年连作。属于二年三作制的有:春玉米(或春杂粮)
-小麦-夏大豆(或夏地瓜、夏花生、夏杂粮、秋菜);春玉米间作春花生-小麦-夏地瓜;
春花生(或春地瓜) -小麦-夏地瓜(或夏花生、夏玉米)。属于一年二作制有:小麦-夏
玉米(或夏花生、夏地瓜)。
复种指数建国前,全县一年一作面积很大,小麦、豌豆等夏粮作物面积较小,复
种指数一般在130%左右。
建国后到1957年, 夏粮作物面积很少增加,复种指数一直稳定在135%以上,不
足140%。 1958年后到80年代初,小麦等夏粮作物播种面积逐年有所增加,加上耕地
面积的减少,复种指数逐年提高到150%以上,但不足155%。80年代初以后,小麦面
积逐年增加。由于交通、城镇、工矿建设和植果等项占用耕地,耕地面积显著减少,
所以复种指数逐年显著提高,由1979年的151.1%,提高到1995年的1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