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综合治理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a&A=3&rec=125&run=13

统一治理1970年前学大寨,整大寨田,治理的方法是以大队为单位统一规划,生
产队分头治理。1970年贯彻全国北方农业工作会议精神后,农田基本建设再掀新高潮。
县委提出对山、水、林、田、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的战略构想,一治一条岭,一治
一面坡,一治一道河,一治一方泊。对山地丘陵区,以水土保持为中心,以加深活土
层为重点,以小块并大块以便利机械化作业为目标,整修成高标准水平梯田;泊区按
园田化的标准,以路定向,以河定线,划片割方,实行田、渠、沟、路、林五配套,
整修成灌溉排涝系统化的“条田地”。
1974年秋,县革命委员会成立了战山河指挥部,负责全县农田和水利基本建设的
领导;各公社相继成立战山河基建队;大队成立农田基本建设专业队,负责重点工程
的突击施工和长年施工。在坚持“五统一” (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
政策、统一施工时间)的前提下,分头施工治理。
山地丘陵区治理1974年县革委抽调县直机关干部100多人, 由县委副书记龙启芝
带队,分赴各公社,与社队干部一起规划治理山丘地的方案。采取“五统一、一分头”
的方法,实行“村、社、县三榜定案,一定不变,绘图备案,连续照办”。这次治理,
彻底改变了荣成山河面貌,为农业生产的持续增产奠定了基础。其治理方针是山、水、
林、田、路、滩统一规划。先规划路、河骨架。路标准是“目击一条线,有弯看不见,
转弯在山顶,顺路安排大寨田”。河,大河分段一条线,小河环泊绕山转,做到河渠
相通, 能排能灌。 梯田地堰下沟宽1米、深0.5米。根据土质优劣规划地块,一般长
150-200米, 宽随坡降,地面比降1:100以下。同时根据就近不就远的原则,打破社
队界限,重新安排地块。
1975-1976年冬, 县委组织了三大联社整地战区。产子岭战区,由滕家、崖头、
崂山三个公社组成,由县革委生产部负责人刘同德指挥;大上岭战区,由上庄、大疃、
滕家三个公社组成,由县委书记马忠恩指挥;万马岭占区,由荫子、崖西、桥头三个
公社组成,县委副书记龙启芝指挥。三大战区每天上阵劳力12700人,共投工60万个,
搬动土石269万立方米, 治理三个山岭面积达11800亩,修公路3条,长50公里。1978
年冬,县委副书记刘洪本组织崂山、崖头、东山三个公社,治理八河水库至石岛沿线
农田1万亩。经过几年的努力,全县共建成水平梯田57.3万亩。
泊区治理早在农业合作化时期,人们就着手泊区的治理。境内治泊首推崖头村。
1975年在农田基本建设的高潮中,县革委生产指挥部主任孙传仁、王连公社书记董振
礼共同组成治理王连泊工程指挥部,负责指挥治泊工程。王连泊区3600亩耕地,分属
16个大队,被王连河及其3条支流和8条沟渠分割得支离破碎,终年碱涝成灾。指挥部
根据实际情况,打破原来河流走向,地块分割。首先规划好路、河、灌渠骨干,再根
据水源位置,规划渠道走向和地块安排。自白露开始到立冬结束,每天上阵劳力5000
人,修筑、疏浚王连河主河道(上游宽60米,下游宽80米)三岔河、常家河、阴亮河和
修整社村纵横公路2条,田间路15条,10米和8米渠4条。地块一律宽23米、长150-200
米,条田沟宽3米、深1米,沟坡1:1。王连泊的成功经验又推动了境内泊地的治理。
经过几年的努力,全县3.5万亩易涝泊地和1.08万亩盐碱泊地全部改造成高产稳产田。
至70年代末,全县泊区全部得到改造,实现条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