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土壤改良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a&A=3&rec=124&run=13

1940年前,农民除了开垦一些荒地和挖沟排水外,基本上没有什么土壤改良措施。
1940年后,民主政府组织农民改良土壤。1949-1956年,人民政府每年都要发动
农民对土壤进行局部改良。主要措施:一是冬季对粘性大的黄泥土压沙(或石礓土),
以改良表层土壤的蓄水保肥能力;对低洼盐碱地压沙防碱。二是春季发动群众用大镢
深刨春白地,加深活土层,促进土壤熟化。
1957年,全县学习莒南县历家寨整地改土经验,对山丘地深翻土层,整平地面,
挖堰下沟,整成“外噘嘴里流水”的“三合一”梯田;山坡地挖鱼鳞坑,修水“簸箕”,
提高土壤抗旱和水土保持能力。
1964年开展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兴起整地改土热潮。将原有的零散地块,裁弯
取直,合小并大,深翻整平,不乱土层。梯田地修好地堰,挖好堰下沟。整成的“三
合一”水平梯田又称“大寨田”。是年,中共荣成县委组织县、社、大队干部多次到
黄县(今龙口市)下丁家村,学习他们治山改水的经验。是年冬,县委分工副县长张光
朗带领部分科局长及水利技术员在黎明公社(今崖头镇) 蒲头、南、杨格庄3个大队
公路以东的丘陵地进行统一规划、统一规格、统一治理的坡地梯田工程。经过一个冬
春的努力,将原来零散、走向不一的丘陵地改造成等高平整、排灌配套、走向一致的
“三合一”水平梯田。黎明公社“三统一”的整地经验在全县推广。特别是人和公社
邢家大队艰苦创业,高标准治理山地的经验,对全县各社队启发很大,一致提出“远
学下丁家,近学邢家”的口号,掀起农田基本建设高潮。
60-80年代,在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和常年生产中,历届县委、县政府都很重视治
理梯田半边涝和水土保持工作。经过群众多年的努力,自80年代以来,全市梯田半边
涝的问题基本上得到解决。堰下沟的挖法是以上块梯田的地堰为准,在下块梯田的里
侧开挖宽0.5-1米、深0.5米的沟,沟头通向地头排水沟。
自60年代起,历届县委、县政府除抓整好水平梯田、修好地堰防止雨季淋塌外,
还大抓荒坡植树造林,营造水土保持林。在山沟、坡谷修建库塘、谷坊等。经过多年
努力,先后治理517.9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面积的58.1%,建成水平梯田68.92万亩,
营造水土保持林11.85万亩,建谷坊4490座,库塘1411座,森林覆盖率由4.9%提高到
28.6%。 水土流失由原来的每平方公里1045吨下降到750吨。自1984年开始,又完成
了王家山、雷家庄、大山口、西岚子等小流域治理22处,治理面积达106.4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