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耕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a&A=3&rec=123&run=13

耕地数量1995年,境内土地总面积208.76万亩(1392平方公里),其中山地70万亩,
占33.53%;丘陵105.36万亩,占50.47%;平原33.4万亩,占16%。耕地面积,由于
开垦荒山荒滩、围海造田和整地改土的增加,及历年兴修水利、公路和城乡建设等项
占地的减少,历年不一,总的趋势是逐年减少。

1949-1995年荣成市(县)耕地面积统计表
单位:万亩
┌──┬────┬──┬────┐
│年份│耕地面积│年份│耕地面积│
├──┼────┼──┼────┤
│1949│120.7 │1973│109.67 │
├──┼────┼──┼────┤
│1950│124.2 │1974│109.18 │
├──┼────┼──┼────┤
│1951│127.7 │1975│108.33 │
├──┼────┼──┼────┤
│1952│127.8 │1976│107.67 │
├──┼────┼──┼────┤
│1953│128.2 │1977│107 │
├──┼────┼──┼────┤
│1954│127.9 │1978│106.61 │
├──┼────┼──┼────┤
│1955│127.4 │1979│106.14 │
├──┼────┼──┼────┤
│1956│126.8 │1980│105.82 │
├──┼────┼──┼────┤
│1957│126.7 │1981│105.5 │
├──┼────┼──┼────┤
│1958│121.1 │1982│104.9 │
├──┼────┼──┼────┤
│1959│116.7 │1983│104.6 │
├──┼────┼──┼────┤
│1960│115.4 │1984│103.5 │
├──┼────┼──┼────┤
│1961│115.2 │1985│102.6 │
├──┼────┼──┼────┤
│1962│115.3 │1986│98 │
├──┼────┼──┼────┤
│1963│116.4 │1987│96.13 │
├──┼────┼──┼────┤
│1964│116 │1988│94.34 │
├──┼────┼──┼────┤
│1965│116 │1989│93.5 │
├──┼────┼──┼────┤
│1966│115.5 │1990│92.89 │
├──┼────┼──┼────┤
│1967│114.6 │1991│92.6 │
├──┼────┼──┼────┤
│1968│112.6 │1992│91.5 │
├──┼────┼──┼────┤
│1969│112.6 │1993│91.07 │
├──┼────┼──┼────┤
│1970│117.7 │1994│79.91 │
├──┼────┼──┼────┤
│1971│110.45 │1995│79.49 │
├──┼────┼──┼────┤
│1972│106.96 │ │ │
└──┴────┴──┴────┘
注:1994年因桥头、泊于两镇划归环翠区辖属,故1994年、1995年的数字与以前的数
字不可比。

耕地质量 境内属低山丘陵区,山丘连绵,地势不平,水土流失严重。全市耕地
总的特点是:地块小、土层薄、质地粗、构型差、养分含量低、抗旱耐涝性较差。
地块小是指地片被田堰、沟、渠、道路划为小块。山地丘陵区由于整修成梯田,
每块地一至三四亩不等,小者还不足1亩,大者不过5亩 (60年代前未大规模整地,那
时地块更小)。平原泊区由于挖掘排灌沟渠,大地片被划为条田地。条田地一般长100
-200米、宽20米左右,面积四五亩,大者也不过10亩。地片小,不利于大型机械耕种
收获。
土层薄是指山地丘陵区,土层以下为岩石。岩石以上的土体厚度,可分为极薄型
(土体厚度不足15厘米)、薄型(土体厚度15-30厘米)、中型(土体厚度30-60厘米)、厚
型(土体厚度60-100厘米)、深型(土体厚度100厘米以上)五种类型。据1982-1984年全
市土壤普查结果:土体厚度极薄型的耕地0.15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0.12%;薄型耕
地14.82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12.05%;中型耕地52.51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42.67
%; 厚型耕地1.83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1.48%;深型耕地53.76万亩,占总耕地面
积的43.68%(以上数字含桥头、泊于两镇)。
质地粗全市土壤多为酸性岩及其风化物发育而成,质地较粗,砾石和沙粒含量高,
表层土壤1-3毫米砾石含量平均为14.5%。 按1982年全国土壤普查分类标准,全县耕
地质地差的粗沙土、石碴土、砾石土、松沙土和紧沙土共计占总耕地面积的24.71%;
质地较粗的壤质土和沙壤土占耕地的67.24%; 质地较细的轻壤土、中壤土和重壤土
仅占总耕地的8.05%。质地粗,土壤本身的蓄水保肥性能差。
构型差除上述土体厚度极薄型、薄型和中型的耕地 (67.48万亩,占耕地的54.84
%)属土体构型差的类型外,上述土体厚度深型的耕地53.76万亩,大多分布在沿河两
岸及沿海沙滩地上,其土体构型又多有障碍层次,也不利作物生长。其中均沙质、均
沙、均砾石和厚层夹沙等类型耕地16.66万亩,占耕地的13.54%。这类耕地土壤渗透
性极强, 漏水漏肥严重。浅位夹粘、夹白浆类型地10.92万亩,占总耕地的8.87%,
这种类型土壤心土层渗透性极差,多雨季节耕作层内滞水,易形成内涝,也不利于作
物根系下扎。以上几种土体构型差的耕地共95.06万亩,占总耕地的77.25%。其余仅
22.75%的耕地属于土体构型较好的。
根据《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暂行技术规程》的八级制分级标准进行综合分级,境
内无一级地。 二级地仅9357亩,占总耕地面积的0.76%;三级地36.29万亩,占总耕
地的29.5%;四级地68.1万亩,占总耕地的55.33%;五级地17.73万亩,占总耕地面
积的14.41%。
土壤普查1982年5月, 由县农业局直接抽调全县农业技术人员组成土壤普查办公
室和专业队共47人,历时882天,按照《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暂行技术规程》的要求,
对全县土壤进行了全面普查。这次普查,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查清了全县土
壤类型、面积分布和各种土壤类型的主要物理性状;二是初步摸清了全县土壤养分的
含量和分布情况;三是完成当时县界和本县25处公社社界校正及各公社主要地物的补
测;四是弄清了全县土壤资源的特点、数量和质量及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找出了影
响全县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因素,提出了土壤改良利用措施和改良利用区划的
设想;五是在野外作业的基础上编绘了各种图幅。公社级编绘了万分之一或二万五千
分之一的6种图幅, 县级编绘了五万分之一的13种图幅,为全县合理改良利用土地资
源和料学种田提供了依据;六是编写了各种有关报告。编写公社级土壤普查报告25份,
县级土壤普查简明报告、土壤普查工作报告、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数字计算报告
和各项专题报告共7份。最后编写了《荣成县土壤志》和《荣成县土壤普查资料汇编》,
并铅印成精装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