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植物分布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9&A=14&rec=35&run=13

徂徕山蕨类植物分布广,无论在森林、草地、岩隙、溪沟、沼泽、高山和水中,都有蕨类植物的踪迹。苔藓植物的分布与温度、湿度和种子植物有着密切关系,分布没有明显规律。种子植物的垂直分布属落叶阔叶林带,分布规律较为明显,分为3个亚带;水平分布因受岩石、土壤类型及地形地势(如坡向、坡位、坡度)等因素的影响,分布规律不明显。
一、垂直分布
徂徕山种子植物多为人工栽培,尤其是乔木树种。由于山体相对海拔不高,植被的垂直分布界线不明显,但依据树种的生物学特性,适生条件,遵循自然规律造林,经过多年的自然演变,各树种基本进入自然演化状态,初步形成大致的垂直分布规律。
葫芦藓
徂徕山树种垂直分布属落叶阔叶林带(200~1000米),在这一地带内植被型以落叶阔叶林为主,如栎林、刺槐林、槭树林、毛白杨林、枫杨林、山槐林、黄连木林、栾树林、果树林等。此外,尚有温性针叶林的部分类型,如油松林、赤松林、黑松林、侧柏林等。根据带内树种的分布特点,分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亚带、中温性落叶阔叶林亚带、寒温性落叶阔叶林亚带3个亚带。
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亚带(200~600米)
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亚带包含其他各带(亚带)均有分布的树种,如油松、赤松、黑松、侧柏、麻栎、栓皮栎、刺槐、枫杨、栾树、山槐、盐肤木、板栗、银杏、水杉、荆条、酸枣、红叶黄栌等。除上述外,还有其他各带均不分布或极少分布的特有树种,这类树种对温度要求较高。如黄连木、毛白杨、苹果、柿树、淡竹、杜仲等。
中温性落叶阔叶林亚带(600~800米)
许多树种在这一亚带达到其垂直分布的最高点,如栾树、盐肤木、板栗、红叶黄栌、水杉等。在此地带已经接近其最高分布范围,或在此亚带以上分布较少、生长较差的树种较多,如赤松、黑松、侧柏等针叶树种,银杏、麻栎、栓皮栎、枫杨、胡桃、野杏、酸枣等阔叶树种。此亚带可见到较为喜寒的树种有华山松、落叶松、花楸树等,上下各带的树种还有油松、刺槐、山槐、荆条等。
寒温性落叶阔叶林亚带(800~1000米)
在此亚带达垂直分布极限的树种有黑松、赤松、银杏等针叶树种和栓皮栎、枫杨、山槐、胡桃、酸枣等阔叶树种。在此亚带尚可正常生长,超出此亚带则分布较少或生长不良的树种有刺槐、元宝槭、荆条等。仅见于或较多见于此亚带和上部地带的树种有华山松、落叶松类、花楸树等。其他见于上下带的树种还有油松、麻栎等。

在1000米以下,除以上主要树种外,乔木树种有加拿大杨、小叶杨、旱柳、合欢、榆、梓、楸、臭椿、日本桤木、黑弹树、朴树、桑、香椿、毛泡桐等,灌木树种有黄荆、卫矛、扁担木、胡枝子、华北绣线菊、花木蓝、白棠子、大花溲疏、杠柳、鹅耳枥、连翘等。草本植物主要以禾本科、菊科种类为主,常见的有黄背草、白羊草、野古草、结缕草、白茅、野大豆、茵陈蒿、益母草、大披针薹草、蝙蝠葛、费菜、车前、中华卷柏等。
二、水平分布
徂徕山主要为片麻岩和花岗岩发育而来的棕色土壤,大部分植物都可分布并且生长良好。受岩石、土壤类型及地形地势(如坡向、坡位、坡度)等因素的影响,在山麓、山谷,土壤和水分条件较好处,植物种类以喜肥喜湿类型为主,乔木有毛白杨、加拿大杨、枫杨、旱柳、榆、梓、梧桐、日本桤木、野核桃等,灌木有扁担木、胡枝子、盐肤木、水榆花楸、花木蓝等,草本植物有结缕草、白茅、野大豆、茵陈蒿等。在阳坡和半阳坡及山脊,乔木以麻栎、栓皮栎、侧柏、刺槐、山槐、黄连木、野杏等为主,并夹杂有少量日本桤木;灌木常见的有海州常山、卫矛、黄荆、酸枣、扁担木、胡枝子等;草本植物主要有黄背草、白羊草、野古草等。在阴坡和半阴坡,乔木树种有松类、元宝槭等;灌藤植物主要有胡枝子、花木蓝、桑、地锦(爬山虎)、南蛇藤、杠柳等;草本主要有大披针薹草、白茅、野大豆等。在低海拔地区,坡向对植物的分布和生长影响作用较大,而在高海拔800米以上地区,植物的分布受坡向的影响则较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