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建筑施工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8&A=1&rec=92&run=13

1912年津浦铁路兖济支线敷轨通车,随着铁路运输的发展,济丰面粉公司、济宁
电灯公司及振业火柴济宁分公司、济宁永顺铁厂等一批工厂、企业相继建造,建筑技
术比较复杂,工人们创造了木抱杆,用土办法完成了一些多层建筑工程。
建国后,建筑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济宁市完成基本
建设投资2012.6万元,较大规模的工程有济宁湖西疗养院病房、岱庄医院病房、济宁
人民医院门诊楼和病房楼、济宁人民电影院、济宁和平剧场等。在这些建筑工程施工
中,开展了以改善劳动组织、改善操作方法和改良工具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革新运动,
出现了先进砌砖法、先进抹灰法、木工流水作业法及各式各样的改良工具。到1960年
先后主要完成了济宁齿轮厂及针织厂车间、济宁砖瓦厂轮窑、济宁火车站候车室、济
宁发电厂、兖州矿山机械厂、山东电影制片厂等大中型建设项目。在完成这些建设项
目时,学习借鉴了外地的经验,进行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由单项革新发展到各工序、
各工程先进机具的“配套成龙”,基本上实现了建筑施工半机械化,劳动生产率有了
较大幅度提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建筑业进入全面发展阶段,建筑技术有了
显著提高。一是大型工业建设项目施工技术的掌握,具备了国内先进水平。山东推土
机厂、山东拖拉机厂、济宁抗生素厂、邹县电厂等一大批骨干企业的技术改造项目结
构新、难度大,特别是设备安装技术复杂,做到了按期完成,达到了一次试车成功。
二是高层高级住宅建筑技术迅速提高,新建造的兖州矿务局兴隆庄煤矿22层工人公寓、
12层济宁电信大楼、任城饭店、中国人民银行综合楼,济宁师专图书教学实验楼,济
宁外贸大楼,曲阜阙里宾舍等在结构形式上,特别是在建筑功能,使用的建筑材料、
制品、设备上都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三是采用现代建筑技术和材料,与民间传统施
工技艺相结合,维护和修缮了历史文物建筑,发扬光大了华夏建筑文化。曲阜孔庙内
奎文阁是我国古代著名木结构楼阁之一,因其多年失修,屋顶漏雨、柱子歪斜,大木
糟朽。1985年进行落架大修,经过搭架、配件编号、木材加工、瓦檐斗拱拆卸、局部
落架等一系列工序,将木构件糟朽部分更新、开裂部分用化学树脂粘接并以铁件加固,
校正了大架,安装了梁、枋构件及各檐斗拱和尾面配、饰件,采取比较复杂的技术措
施和施工方法保持了原有古风貌。四是逐步发展了工业化建筑体系。80年代建筑施工
已渗透工业化生产的内容。骨架板材建筑、砌块建筑预制件制作商品混凝土等建筑体
系工业化程度高;滑模技术从料仓、气框等构筑物发展到高层或多层建筑,框架结构
建筑工程混凝土柱施工采用快速滑模施工工艺等,都逐步向工业化发展。

基础工程
建国初期,境内民间传统的地基加固和基础处理有换土地基、瓦渣地基、灰土地
基、石基础、砖基础和井墩式基础、工桩基础等。河堤闸坝工程、桥梁工程和软弱性
地基建筑工程常用木桩基础。
50年代中后期至60年代,民用建筑仍较多采用带形砖基础与毛石基础,砖基础下
设灰土垫层、三合土垫层及混凝土或乱石混凝土垫层。基础与垫层的做法有了施工及
验收规定。工业建筑砖石混合骨架结构多为独立柱基础,呈柱墩形,用料和构造与带
形基础基本相同。
70年代,随着多层民用建筑、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排架结构和钢架结构工业建筑的
不断增多,钢筋混凝土带形基础和独立式基础广泛应用。
80年代,砂垫层地基加固,箱形基础与桩基础有了很大发展。应用最广泛的是泥
浆护壁成孔灌注桩和干作业成孔灌注桩,具有施工工艺简单、工期短、机具可重复使
用、原材料不需二次倒运等优点。

主体工程
境内近代民用建筑多采用梁、柱式的木构架,墙体有砖墙、石墙、土筑墙、土坯
墙等。普通砖墙常用厚度有半砖、一砖、一砖半和二砖,砌合方法分为单砖错缝顺砌、
单砖错缝横砌、二顺一竖错缝砌和三顺一竖错缝砌等;石墙分为料石墙和毛石墙,料
石墙可干砌,毛石墙用黄泥浆、石灰砂浆砌筑;土筑墙也称干打垒墙,是先将木夹板
按定位线放正夹紧,然后分层铺土,分层夯实,经拍光,逐板夯筑而成;土坯墙系用
晾干的土坯,以平砌或二平一侧相间坐浆或刮浆砌筑而成。
50年代,一般工业及民用建筑发展了钢木屋架的混合结构,墙体为一砖厚 (24厘
米) 砖墙,砌墙用的胶结材料有水泥砂浆、石灰砂浆和混合砂浆三种。各类砂浆人工
拌合,没有专门的合灰槽。传统的砌砖操作采用“搭灰法” (即用瓦刀将砂浆摊在下
皮砖上,上层用砖揉压铺平) 。1954年在兖州茶叶公司工地开始推广东北工业部建设
公司哈尔滨工程处苏长有瓦工小组“分段砌砖法”(即分段铺设砂浆,持砖挤压砌垒),
提高了砌砖效率。
60年代至70年代中后期,随着钢筋混凝土施工技术的不断发展,工业与民用建筑
结构形式多为砖混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砖混结构建筑,楼板、屋面板由施工现场
预制,改进在预制厂集中加工制作,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主要以框架结构为主,框架
工程的施工在60年代采用支模法,后改进在单柱和双肢柱工程中采用滑模施工技术,
并发展为快滑工艺
1980年以后,构、配件商品化大大提高了建筑施工的工厂化、机械化程度。除构、
配件集中预制外,现浇部分也采取了半预制化的施工工艺,预制钢筋混凝土圈梁模代
替圈梁保护层,施工后和圈梁连成整体,不再拆除,大大简化了支模工序。抗震柱、
现浇梁采用工具式模板,不仅提高了施工质量和速度,而且做到施工以钢代木,节约
资金。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作为新型结构材料开始使用,有节能、利废、就地取材、
节约原材料、施工方便、改善建筑物的功能等作用。80年代后期,推广了天津铁路局
基建处等单位提出的“2381”砌砖法,把各项操作动作规范化,砌出的墙体表面平整、
线条清晰、灰缝均匀、砂浆饱满,由18个动作降低到3~4个动作,并采用多种铺灰交
替手法,使砌砖作业的体力消耗保持均衡,能控制在疲劳限度之内。
在钢筋混凝土房屋建筑中,工业厂房向装配式结构发展,民用建筑向多层、高层
框架结构及框架-剪力墙结构发展。 多层装配式框架结构厂房的吊装利用综合吊装法
及分件吊装法,底节柱插入基础杯口,上节柱与下节柱采用榫或插入相接,柱与梁采
用简支或钢性相接。

混凝土工程
建国前,水泥品种单一,不分标号;混凝土,拌制时采用固定的体积比,如1:2:
4或1:3:6(水泥:砂:石子)等,没有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标准。建国后,混凝土
施工技术水平逐步提高。1958年建起曲阜水泥厂,并生产了符合标准的水泥产品。60
年代初,推广了标号混凝土,按照工程需要选择材料标号、耐久性指标做混凝土配合
比设计,混凝土和预制构件生产,使用了机械搅拌。1964年推广了翻转模板、无底模
板、原槽浇灌混凝土等工艺技术。1966年推广应用了混凝土滑模施工工艺,在采用滑
模工艺完成简体、窑墩、桥墩、沉淀池等构筑物的同时,试用于单柱和双肢柱工程,
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初期,预制钢筋混凝土构件在民用建筑上使用有圆孔板、楼梯段、
阳台板、过梁、中小型梁等,以及范围广泛的配套构件,如烟道、花格门窗、水池等。
1973年为了提高混凝土混合料的搅拌质量,建成自动计量双阶式混凝土搅拌楼,物料
采用二次提升,第一次提升到贮料仓,借自重落至定量配料器中称量,再由提升料斗
二次提升倾入搅拌机内进行搅拌,称量装置为机械称,使用可靠、维修简便。70年代
中期,发展了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生产技术,其制品主要有圆孔板、大型屋面板及预应
力槽瓦等。
1978年以后,混凝土作为基本建设工程的一项主要材料广泛应用。济宁地区各直
属建筑企业及县(市)区企业普遍建立了混凝土试验机构,开展混凝土试验工作,鉴定
水泥、砂、石等材料。随着水泥工业的发展,多品种多类型的水泥逐步应用于建筑工
程,常用水泥品种除普通型外还有早强型,特种水泥有耐酸水泥、耐碱水泥、耐高温
水泥、自应力水泥、白水泥等。混凝土外加剂的使用已作为除砂、石、水泥和水之外
的第五种组成材料,是提高混凝土强度,改善其性能和施工操作条件、节约水泥消耗
的有效技术途径。1982~1985年,济宁市建筑工程公司预制构件厂投资25万元建起一
座年产1.5万立方米混凝土的自动化搅拌楼, 混凝土原材料由堆场提升到最高处的贮
料仓内,然后借其自重经称量、搅拌等工序,形成自上而下的垂直工艺流程,减少了
材料输送环节, 且配料准确、质量均匀,试机投产后使预制构件厂的生产能力提高3
倍。同时,预制构件厂还推行了自行式拉模成型、挤压成型、台面振动成型、太阳能
养护及坑式热介质定向循环养护等新技术新工艺。1985年以后,各建筑企业在普遍采
用混凝土搅拌机械和成型机械,推广应用了工具式结构模板、滑升模板,以桁架、钢
管支柱支模代替木支柱等。 嘉祥县鲁西水泥厂6组12个20米高物料圆仓,施工中采用
国内先进的液压自爬式整体滑模工艺,严密组织、精心施工,一次滑升成功。1987年
在济宁三里营立交桥引道工程施工中采用水泥路面真空吸水新工艺,提高了路面质量,
降低了工程造价,比普通水泥路面可节省水泥10~15%,减少工时35%,缩短浇水养保
时间1/3。

施工机械
建国前,境内建筑施工使用的是瓦刀、平板、泥抹子等手工操作工具。施工运输
主要靠肩挑、人抬、背扛、手提。
建国后,建筑施工机械有了较快发展,施工机械化水平有了显著提高。50年代初
期, 民用建筑构件吊装采用大抱杆。 1955年首次使用少先式起重机吊装房屋构件。
1956年木工利用联合操作机代替手工作业,提高工效12倍。60年代初期,垂直水平运
输基本上实现了以木井架带扒杆和手推车为主体的半机械化。混凝土施工采用开始手
推车上料,自落式搅拌机拌合,振捣器机械成型。楼板制作由现场现浇发展为制品厂
集中预制。其他小型革新机具如蛙式夯、淋灰机、砂浆搅拌机等逐步应用。60年代中
期,开始使用钢井字架与卷扬机、钢丝绳、滑轮组、吊盘等组成的起重系统,促进了
垂直运输和吊装的综合发展。70年代初期,添置了吊车、载重汽车、推土机、压路机
等大型设备。随着预制构件的发展,较全面地实现了钢筋加工机械化,钢筋的调直、
切断、冷拉、冷拔、对焊、点焊等普遍使用专门机械。混凝土混合料制作开始采用电
动拉铲或手扶电动拉铲后台上料,强制式搅拌机拌合,翻斗车运输。
1978年以后,一批新颖、轻巧的施工机械,如新型塔吊、小型液压挖掘机、液压
装载机、轻型翻斗车等已在推广使用。各种小型电动、风动机具,如射钉枪、电锯、
电刨、电钻、喷涂抹灰机械、各种磨石机、滚压、喷涂、弹涂等机具也已被广泛地使
用。竹、木脚手架已逐步为钢制脚手架所代替。据1988年统计,全市建筑安装施工企
业设备总数达61327台, 总功率174789.08千瓦, 机械总值12995.7万元, 机械净值
9917.3万元。装饰、装修工程淋灰采用淋灰机,墙面抹灰采用机械化程度较高的喷涂
及滚涂工艺。木作油漆工程配备各种木工用机械,组成联动加工线。屋面防水发展了
轻混凝土保温层和冷油膏玻璃布新工艺,试用了平板振动器、乳化沥青搅拌机和压光
机等小型机具。水电安装工程成立了专业队,套丝机、锯管机和弯管机都已普及。土
建吊装与设备安装配备了大型汽车式起重机、轮胎式起重机和履带式起重机。

质量监督
1985年1月济宁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了济宁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 为科级事业
单位,隶属济宁市建委。该站受建设单位的委托对建设工程的全部施工过程进行质量
监督。工程质量监督工作主要依据国家和部门颁布的规程、技术标准和施工规范进行。
济宁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 由建站初期的6人,发展到1992年的30人,各类专
业技术人员占总人数的83%, 其中高级工程师3人、工程师3人、助理工程师11人、技
术员8人, 且建筑、建材、结构、水、电、暖、通专业配套。建站后共接受监督建设
项目1700多项, 竣工验收工程面积达355万平方米。通过对建设工程实行质量监督,
促进了全市工程质量普遍提高,建筑工人的质量意识也普遍增强,市区的建设工程质
量一次验收合格率由建站初期的62.5%提高到100%,优良率由5%,提高到27.7%。
1985~1988年间,济宁市所辖县、市(区),都先后成立了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
各站人员一般5至9人, 人员最少的是市中区站3人,最多是梁山站13人。各县市每年
监督的工程项目一般20到60个之间,竣工面积2万到7万平方米之间。
为了提高工程质量监督的科学性,济宁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陆续投资85万元,
购置了各种检测设备,建立了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站,开展了各类建筑材料质量的检测
工作,增加了对工程质量的监测手段。

造价管理
1986年经济宁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了济宁市建设工程标准定额管理站,建站初
期由2人组成, 到1992年底为17人,基本具备了工程造价管理的专业技术。自1986年
以后全市各县也陆续成立了定额管理站,到1992年底,全市共有专职定额管理人员54
人, 设立独立机构的有5个县市共27名专职人员。没有成立定额站的县市也在建委施
工管理科内指定专人负责该项工作。
济宁市定额站成立之初,理顺了与建设银行的关系,1986年经有关部门反复研究
协商,于11月15日市建委、市建行联合发文指出:“济宁市工程建设标准定额站负责
建筑安装、市政及其它建设标准和预算定额以及相应的费用定额、工期定额、工程预
(结)算的管理,负责定额和合同中有关取费、工期等问题纠纷的仲裁工作。”从而明
确了定额站的工作职责,实现了定额归口管理。
自1987年以来, 市定额站每年对建筑安装材料预算价格进行1-2次调查、测算,
测定相应的调整系数并在全市执行。 1990年11月至1991年7月,市定额站组织了58名
专业人员, 调查了36000多种材料,编制印刷了《济宁市1991年工程建设材料预算价
格》。
市定额站在加强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同时,开展了对工程建设概、预算人员的管
理。对未取得山东省工程建设概、预算专业人员资格证、章的人员,不得从事工程建
设概、预(结)算编、审工作,对已取得资格的人员,每年对其所编工程预(结)算进行
质量抽查,对达不到要求的,取消资格。对全部预(结)算人员每年进行一次验证年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