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市容环境卫生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8&A=1&rec=77&run=13

境内自清末民初就有了官办的清扫人员,称“清道夫”,他们既负责道路的清扫,又
兼顾垃圾的运输。但城市环卫作为一项事业,还是在建国后才有了长足的发展。济宁
市区在50年代就把从事粪业的人员组织起来,参加独立劳动者协会,还组成四个粪肥
合作社。1958年正式建立了济宁市清洁卫生管理委员会(简称清卫会),对市区粪便垃
圾实行统一管理。曲阜、邹县、嘉祥、兖州、微山等县相继成立了城市环卫专业队伍,
加强了对环卫工作的领导。
1980年以来,遵照国务院和国家城建总局关于改变城市环境卫生体制,加强城市
环卫工作的有关规定,由各县、市、区建委统一领导,统一管理城市的环境卫生工作,
在工作环节方面扭转了只管“扫、掏、运”,不管“宣、教、管”的作法。济宁市政
府于1983年将清卫会改为环境卫生管理处(简称环卫处),由集体性质改为全民事业单
位, 环卫经费逐年增加,到1992年,先后购置专用汽车、吸粪车、装载机等147辆,
新建、改建高标准水冲式公厕54座,龙门式电动垃圾转运台12座。垃圾粪便收运机械
化程度达30%以上,垃圾和粪便都基本做到了无害化处理。

清扫
建国前境内各城市的“清道夫”打扫主要街道,清扫范围很小,绝大部分街巷无
专人清扫,只有居民“各扫门前雪”。
建国后,各级人民政府关心人民健康,发动群众,大搞爱国卫生运动,由卫生局
配备专职清洁工,打扫街道处理垃圾、清理粪便,保持城市清洁卫生。50年代后期,
各县市相继建立了环卫清扫队伍,分段分片负责清扫市内主要街道,并逐步积累经验,
加强管理,明确责任、健全制度。采取“两扫一保” (即每天普扫两次,白天全天拣
扫,全日保洁)的制度,实行检查评比活动,奖优罚劣。每个清扫工根据清扫工作量,
一般日清扫4000~7000平方米。小街巷清扫由爱卫会组织民办清扫保洁员负责清扫。
至1992年全市日清扫面积达504.6万平方米,其中市中区156万平方米,曲阜45万平方
米, 邹城35万平方米,兖州45.13万平方米,其他县城17~30万平方米不等。全市环
卫职工人数达2418人。除专业队伍外,城区内还设有民办清扫员由办事处和居委会领
导,每月给予一定补助。
济宁市区坚持了每日检查记分,工作质量与个人工资挂钩,多劳多得,奖优罚劣。
1979年以后改革了垃圾收集方法,采取包洁员到户,统一时间摇铃收集垃圾,做到垃
圾不落地,减少二次搬运。
1982年邹县颁发了《城市卫生管理通告》(10条),每月28日定为卫生日,规定了
奖罚条款,实行了群众监督管理,经常开展群众性义务劳动,清除垃圾。1983年度在
全省爱国卫生大检查中,邹县爱委会和48个单位被授予省爱国卫生运动先进单位。曲
阜清扫工作采取街道保洁到人,粪便垃圾的处理分片包干,责任到组到人,大大提高
了清洁工人的积极性。1982年初,联合国卫生人员来曲阜考察,对城镇清洁卫生予以
好评。其他各县建立了大小街巷民办公助清洁队,负责城内街巷清扫和垃圾清运工作,
并建立了每日清扫,每周大扫除的制度。

清运
垃圾清运建国后的若干年内,生活垃圾由居民倾倒在小街巷的垃圾箱内,然后由
环卫工人用人力车运至市外填坑,最后掩埋造地还田,那时污染物较少,坑底也不作
封闭处理。 济宁市区1981年起撤销小街巷的生活垃圾箱,建立了7处垃圾倾倒点。后
来发展为龙门式电动机械装置地下封闭式垃圾台12处,使用专用清运车辆,运往市郊
垃圾倾倒点,最终运往垃圾无害化处理厂,经封闭发酵,将垃圾过筛,变成有机肥料。
其他各县、市清运也由人力地排车、马车等逐步转变为机械运输,将部分垃圾运至垃
圾场进行无害处理,大部分为填埋处理垃圾。
粪便收运建国前,由“粪夫”担任清扫公厕粪便清运,多转卖给粪户或给农民种
田作肥。民宅茅坑粪便由农业户和拾粪专业户掏挖,然后晒成粪干出售,或农户自用。
50年代后期,组织起“金汁业”(粪便业)后才建立了粪肥集中点,由专人负责运到晒
粪场,随后逐步发展到挖筑发酵池,进行无害化处理。
1958年后,各县普遍建立了粪便处理场和卫生队,实行了粪便统一清理。济宁市
区取消了散布在市区的85处小型晒粪场,在城北、城南建起两大粪场集中进行粪便、
垃圾无害化处理。粪便收集采取分片定人负责,做到日产日清。至1977年市区建粪便
中转站4处,建粪便发酵池280立方米。清运由人挑马车拉逐步改用拖拉机、汽车粪罐
车运输。1987年以后,逐步取消了粪便转运站,采取用粪车直接收运。其他县市环卫
粪便清运和处理情况大致与市区相似。
进入80年代后,居民楼化粪池增多,水冲式厕所增多,粪便清除逐步向机械化过
渡。居民楼一般使用抽粪车进行清理,旱厕仍需人工清挖。据1992年统计,全市12个
县、市、区日清运粪便96.3吨,基本达到日产日清。

环卫设施
机械设备建国前,境内城市环卫设备比较原始,多是粪笈拾粪,人背肩挑,用独
轮车和粪筐运输,为又脏又累的笨重体力劳动。1958年济宁市清卫会对人力粪便保洁
车、垃圾清运车、生活垃圾箱进行了更新。当时有粪便车20辆,垃圾车10辆。60年代
增加畜力车4辆,减轻了劳动强度。70年代开始增加了低档的汽车3辆。清卫会自行改
革劳动工具,研制成扫路机、小型清扫机、电动垃圾筛、粉碎机、小型封闭式粪车及
半机械化装置贮粪池。80年代购进环卫专用车辆,其中有垃圾自卸车、抽粪车、洒水
车、装载车、粪罐车等,建龙门式电动垃圾转运台12座,化粪池20座。
全市12个县市区在80年代后期普遍建立垃圾台和粪便中转站,并购置了环卫专用
车。据1992年统计,全市环卫机械车辆达263辆。
公厕建国前,公厕极其简陋。一般用土坯、乱石等垒成矮墙,中间垫上石块,挖
坑,即为厕所。50年代,济宁市对公共厕所进行统一规划,拆除布局不合理条件极差
的厕所138处,新建标准较高的公厕6处,帮助改造居民家庭旱厕2400个。六、七十年
代,各县、市、区普遍加强了对厕所的改造。
1978年以后各县市区陆续在主要街道繁华地区和游览娱乐场所,新建、改建了一
批造型新颖、卫生设备齐全的标准厕所。1992年底全市有高标准水冲式厕所96座,其
中济宁市区54座、曲阜10座、兖州14座、邹城6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