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城乡建设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8&A=1&rec=63&run=13

建国初期, 境内城区仅有5.1平方公里,人口8.56万人,城市基础设施落后。经过40
多年的开发建设, 到1992年,建成区面积达61平方公里,人口316.7万人,城市基础
设施日趋完善。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10余年,是济宁市区和各县(市)城市建设发展
最快的时期,1983年10月济宁市实行了市带县城市行政体制,使城市中心作用进一步
得到加强。从1984年到1992年,新建城市住宅469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达7.8平方
米。 全市新增城市道路619万平方米,共达1096万平方米,城市人均占有道路为10.3
平方米,交通拥挤状况有明显好转。这期间先后投资近6000万元用于改善城市供水设
施, 到1992年全市城市日供水能力28.8万吨,人均日供水153升,市区和各县城都用
上自来水。 城市煤气事业发展很快,市区用气普及率达65.9%;兖州、邹城已用上管
道煤气。城市绿化作为精神文明的标志,已成为全民的共识,绿化植树活动和园林工
程建设发展迅速,全市城市人均占有绿地面积4.0平方米,绿化覆盖率由1984年27%提
高到1992年的30%, 市区和各县城普遍建起了公园。公交、环卫、热力、污水治理等
都得到进一步发展,城市管理工作坚持依法综合治理,上了一个新台阶。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济宁市建筑业从无到有,从零星分散到系统完整,
不断成长壮大。1984年成立济宁市建筑工程总公司,在济宁市城乡建设委员会领导下,
统一管理全市建筑行业。通过强化行业管理,使建筑队伍有了进一步发展,行业总体
素质稳步提高, 到1992年底,全市经资质审查定级的建筑企业有251个,职工总人数
12.4万人, 其中一级企业1个,二级企业3个,三级企业67个,四级企业121个,非等
级企业59个,加上在农村施工和外出承担工程、提供劳务的农建队,建筑业从业人员
达30万人,已基本形成了以国有企业为龙头,以集体企业为骨干,乡镇企业为主体,
具备土建施工、设备安装、园林古建、防腐保温、装饰装修、地基基础、构件生产、
建筑机械等门类齐全,素质良好的有较强施工能力的产业大军。在建筑职工中,具有
职称的技术人员12727人, 占职工总数的9.2%,队伍的技术装备水平达到全省同行业
平均水平。 1992年,全市新增各类房屋建筑面积249.9万平方米,完成建安施工总产
值12.746亿元, 实现利税8778万元,全市工程竣工合格率达100%,优良率20.8%,有
36个工程获市政府颁发的质量奖牌,获省优良工程11个。
建国初期,境内村镇建设零乱,布局不合理。经过40多年的艰苦奋斗,特别是改
革开放以来, 随着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 村镇建设犹如春潮涌起。广大农村几乎是
“家家备料,村村动土”,仅1979年全市就有9.3万户农民建了新房,面积53.12万平
方米,村镇建设也由自发状态走上了有领导、有规划、有步骤的发展轨道。一是坚持
先规划后建设,逐步做到合理布局,节约土地,改变了村镇建设放任自流,盲目发展
的状况。 到1985年底,已有5742个村庄142个集镇编制了建设规划,分别占98.13%和
100%。 二是房屋建设不仅数量多, 速度快,而且质量好,瓦房、楼房与日俱增。从
1984年到1992年全市共有54.89万户农民建了新房, 每年平均有5%的农户改善居住条
件, 新房建筑面积3830万平方米,其中楼房337万平方米。三是村镇基础设施落后的
状况正在改变。到1992年已有2534个村138个镇用上自来水,受益人口达245万人,占
全市农村总人口的38%。 全市村镇共有道路29945公里。6872个村庄,163个集镇通了
电。四是公共建筑发展快,到1992年底全市村镇共有公共建筑1087万平方米,生产建
筑742万平方米,村镇建设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可喜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