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济宁旧城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8&A=1&rec=6&run=13

第一节变迁
济宁旧城,是由古任国城演变而来。夏时,封有仍氏于任,建任国城。其城址即
在济宁市中区南25公里处的亢父故城遗址。《水经注》曰“黄河又东迳亢父故城西,
夏后氏之任国也”。古亢父,地势险要,三面围水,故《战国策》说,“今秦攻齐…
…径亢父之险,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比行”。
秦统一后,在全国实行郡县制,任国城址置亢父县。另置任城县,县城则迁往市
中区东南20公里处的仲家浅。西汉时,任城县城仍置此,但于今已难寻地面遗迹。此
时,与亢父县、任城县并存的还有樊县,而樊县城就是今日的老城区。《括地志》曰:
樊县城“在瑕丘县西南三十五里”,而瑕丘县又在兖州府西二十五里,合计为六十里,
故《古今地名大辞典》认为,“樊县”故城在今山东滋阳县西南六十里。”东汉章帝
元和元年(84年),境内析东平国为任城国,领辖任城、亢父和樊县。《水经注》云:
“黄水又东迳亢父故城西,汉章帝另为任城在北”。这就是说,原有一个任城县城,
现又建了个任城国城,而这个任城国城则在樊县城北。文物普查时,曾在市中区汉石
桥和铁塔寺东西线建筑基础上,发现有一宽10余米,长50余米仍不见首尾的现代夯土
城墙基址, 即任城国城的北城墙。由此看来,秦汉时期,所谓济宁旧城应有3处,一
是亢父故城,即最早的任城国;二是任城县城,位于仲家浅村;三是任城国城,因任
城国城建于樊县城北,利用了部分樊县旧城,故有“王城治在樊县,樊县附郭”的说
法。而这个任城国城连同附郭的樊县城,则是今日济宁城市的基础。
南北朝时,宋永初元年(420年) ,任城县并入亢父县,故仲家浅村县城渐湮。北
魏神龟元年(518年) ,复置任城郡、任城县。这时的任城县城则利用了任城国城的中
南部分,实际上就是附郭的樊县旧城,但又向南延伸了一个街区。今日小南门,即当
时任城县城之南门;北门,在南阂口南;东门,即“小闸瓮城”,其东仍存太和桥;
西门在考院街,南水口子北街路东,俗称“下洼”的地方。这座古城历经隋、唐、北
宋几个朝代。
金天德二年(1150年),原治所在巨野的济州迁往境内的任城县城。元时,又建济
州城,这次建城利用了汉任城国的中北部,同时又向北延伸了一个大的街区,四周围
筑土城,又修隍池环绕。明洪武三年(1370年),由济宁左卫指挥使狄崇重建,“易以
砖”,土城成为砖城。后又经明万历、天启、崇祯和清顺治、康熙、乾隆、道光、咸
丰、同治年间的重修,更加雄伟壮观。

第二节规模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长期在济宁客居,在其作《任城县令厅壁记》中写道:“城地
爽垲,邑屋丰润。香阁依旧,凌丹霄而欲飞;石桥横渡,惊彩虹而不去”,就是对济
宁旧城的描绘。实际上,唐城规模不算大,南北二里,东西三里,呈长方形。四面均
系单城门,并各有城楼一座。其南门即今日的南门,北门在阂口南,城门相对,南北
大街较直;但东门偏北,西门偏南。今越河中心闸至坝口桥一段,形如直练,是该城
的南护城河。杜甫游南池(即今王母阁湖)诗云:“秋水通沟洫,城隅进小船”,可为
佐证。由南水口街南首,经考院街至五衢巷北首的一条大阴沟,是西护城河残迹。东
面小氵光河是东护城河旧迹,此段也是引氵光泗济隍池的水源入池处。
明朝洪武三年 (1370年) ,济宁左卫指挥使狄崇将济宁土城“易以砖”后,使其
“高三丈八尺,顶阔二丈,基宽四丈,周九里三十步。四面各二里九十七步有奇,东
三百七十丈六尺,南四百三十丈二尺,西四百三十三丈八尺,北三百九十二丈四尺,
共长一千六百三十五丈”,是个大体正方形城。该城的四门,均系双城门,城上有城
楼、炮台、女墙、垛口,下有护城河,四门外各有吊桥。此外,还有外城(土圩)、外
圩门和外濠。
济宁旧城的鼎盛时期,当在清康熙、乾隆年间。那时,城门四门均有内外门 (城
门和月城门)之分,均系双重门。南门名宣阜门,匾题“野入青徐”;北门名宗翰门,
匾题“云连海岱”;东门,名绥华门,匾题“邹鲁接壤”;西门名萃成门,匾题“获
麟古道”,又易“湖山毓秀”。而且在“四门左右,旧各有小门”,后来“惟南、东、
北三门有之”,尤其以南门的东角门为大。另外,在“东门迤南”,还有“水门一处,
铁窗”。
城楼,四门的内外城门瓮城上各有门楼一座,四城角上各有戍楼一座,南门城楼
左、右和北门城楼左又各有城楼一座。总计,在城上共建楼十五座。南门城楼名凤
楼,匾题“金汤永奠”,月城楼名会通楼;北门城楼名望岳楼,匾题“拱翼神京”,
月城楼名拱辰楼;东门城楼名圣化楼,匾题“气连海岱”,月城楼名宾楼;西门城
楼名思麟楼,匾题“汶济澄清”,月城楼名近治楼;东南城角楼名凫绎楼,后曾改名
为五奎楼;东北城角楼名泗楼;西南城角楼名凝翠楼,后曾改名为曾子楼;西北城
角楼名耀金楼。并“在凤左”(南门城楼左)有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狄崇在元至
元二十二年(1285年)的基础上重建的一座太白楼;“在凤右”(南门城楼右)有一座
元武楼,即玄武楼;在“望岳楼西”(北门城楼左)有一座得胜楼,也名文胜楼,又名
奎光楼。另外,在四门还建有影壁,俗称影门墙,即所谓“四爻”。南爻,在南门城
上;北爻,在北门内外城门之间;东爻,在东门外与月城门相对;西爻,在西门里与
城门相对。这正如民谣中形容的:“南门高,北门低;东门外,西门里。”
敌台,即炮台,知名者有四:一名“璧宿台”,在“得胜楼之西”;一名“牛宿
台” , 在“北门之东”;一名“箕宿台”,在“西门之北”;一名“井宿台”,在
“西门之南”;加上无名的,共“炮台二十一”。
女墙,原“凡三千六百”,后“并一千八百”;“垛口七百”,并筑有“四门马
道”。
城河,名为“环城隍池”,即护城河。其河“长一千六百七十丈,阔一丈五尺至
三丈三尺不等,深一丈五尺”。
桥,护城河上有“吊桥四”:南门桥,名飞虹桥,意为“飞虹南渡”;北门桥,
名朝天桥,意为“朝天北趋”;东门桥,名通泗桥,意为“通泗之架”;西门桥,名
通津桥,意为“通津之架”。
外城,即“环城外郭”,又名“土圩”。其外城“共长五千七百六十二丈,周三
十二里有奇,计分五段”,并设有“为门(土圩门)十八”。这十八门的名字叫:“济
安门”,在今济安台;“忠信门”,在今中新闸南;“兴隆门”,在今南辛庄;“顺
河门”,在今老运河西岸与今顺河门隔岸相对;“关帝阁门”,即今顺河门;“文昌
阁门”在今南文昌阁街东首;“观音阁门”,在今解放路中段;“演武门”,在故校
场西;“春秋门”,即半截阁,在演武门北;“太平街门”,在半截阁北;“通济门”,
在杨家堤东北;“望鲁门”,在林家桥;“碧霞门”,即奶奶阁;“常清门”,在三
官庙东;“都顺门”,在三官庙西;“永安门”,在牛市;“阜安门”,在夏家桥;
“永通门”,在今老运河北岸与济安门隔河相对。而且围绕土圩挖有“外濠”,俗称
圩子濠,为战备防洪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