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风雹冻灾害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8&A=1&rec=40&run=13

风灾
从晋太康二年(281年) 至清宣统三年(1911年)境内共发生大风灾36次,且大风常
伴冰雹,危害甚烈。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泗水“大风拔木,废屋”;清康熙五十三
年(1713年)汶上“大风拔木,损毁房屋无算”;清同治五年(1866年)秋,济宁“大风
拔木,庄稼倒伏损失殆尽”;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五月,曲阜“大风、雨雹,大树
拔倒,麦苗砸伤”;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六月,济宁、鱼台“大风拔木,飞瓦走
石”。建国前有记载的大风年份:嘉祥县有1924、1926、1930、1934、1935、1938、
1939、1941、1942、1944、1946、1947、1948年共13年;金乡县有1931、1932、1936、
1940、1942、1946年共6年;曲阜县有1930、1932、1934、1943年共4年。1922年夏汶
上县风雨雹交加,造成夏季绝产,秋收仅三成;1925年南四湖内因大风翻船死亡39人。
建国后平均每年大风(瞬时风速大于17米/秒) 日为9.4天,其中春季1.7天,夏季
3.9天, 秋季2.5天,冬季1.3天。危害最重的是6、7月间出现的雷雨大风。面积广、
损失重的风灾年份有1980、 1984、 1985年,局部重灾的年份有1954、1956、1981、
1982、1986、1987年。受灾面积最大的是1984年,受灾面积407.16万亩,成灾212.01
万亩。是年6月3日,兖州、金乡县瞬间最大风速分别为33米和31米,两县共刮倒小麦
82.5万亩, 树木56.9万棵。成灾面积最大、危害最重的是1985年,受灾面积395.1万
亩,成灾面积382.1万亩。是年6月1日、8月3日先后有6个县区出现大风、冰雹;6月1
日汶上县37个乡466个村发生大风冰雹, 受灾农田64万亩,死亡家禽67万只,损坏房
屋10400间, 直接经济损失5826万元;8月3日曲阜、汶上、鱼台、市郊区、嘉祥、金
乡等县市区均发生风灾,刮倒作物97.9万亩、树木31.9万亩、电线杆4100根,损坏房
屋6848间,金乡县30条供电线路全部中断,汶上县受灾54万亩,伤197人,死1人。
干热风又称“火风” 、“热风”,是影响小麦生产的灾害之一,常发生5月中旬
至6月上旬, 可导致小麦灌浆不足,籽粒干秕,千粒重降低以至严重减产。干热风旬
平均出现日数:5月中旬0.5天,5月下旬和6月上旬各2天,全年4.5天,1965年最多达
16天。干热风频率:山丘地区2年一遇,平原洼地5年一遇。青枯型干热风对小麦危害
极为严重,1982年发生的青枯型干热风,使小麦千粒重降低4.6~10克,减产10%~25
%; 其他干热风较严重的年份有1952、1958、1960、1962、1964、1967、1970年,持
续日数2~6天。

雹灾
境内最早降雹记录于周景王六年(前539年) “冬,鲁雨雹”。其后各朝代也多有
记述,仅清代从顺治九年(1652年)到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嘉祥、曲阜、邹县、汶
上、金乡、鱼台、滋阳、济宁、泗水等9州县不完全统计,发生雹灾的年份就有1652、
1680、 1682、 1688、1693、1703、1708、1714、1724、1746、1748、1801、1824、
1827、 1831、 1842、1849、1852、1857、1859、1872、1882、1885、1887、1892、
1902、 1908年共27年。 中华民国时期, 金乡、嘉祥、曲阜3县,发生雹灾的年份有
1915、 1916、 1917、1918、1921、1922、1923、1925、1926、1930、1931、1932、
1934、1937、1939、1942、1944、1947、1948年共19年。1949~1988年的39年中,除
1956、 1958、1960、1988年4年外,其余35年都有降雹记录,其中受灾10万亩以上的
有18年。各县市区平均雹日为0.2~0.5天,汶上县最多,金乡、鱼台县最少。全年除
冬季外其他各月均出现过冰雹,降雹最早日期为3月下旬(汶上),最晚日期在11月(邹
县),冰雹多集中在4~6月,持续时间最长达30分钟。冰雹最大直经20厘米,重5公斤,
积冰最大厚度20厘米。
经历年观察,冰雹移动方向大多自西北向东南,活动路径主要有3条:一是西路,
自菏泽地区进入嘉祥县北部和汶上县南旺一带,向东南经济宁入南阳湖减弱消失;二
是中路,由泰安市进入汶上县北部和东北部,向南过济宁东部和兖州县进入邹县;三
是东路,自泰安市进入曲阜市东北部和泗水县,经东南进入邹县东部。发生频率:中
路2年一遇,东路3年一遇,西路3~5年一遇,以中路次数最多,危害最重,其次是东
路。 1964年4月29~30日、1971年6月20~21日、1974年4月15日、1980年7月8日等几
次较重雹灾,均发生在中路和东路。

冻害
境内最早霜冻害记录是“鲁定公元年(前509年) ,冬十月陨霜杀菽”。汉、元、
明、 清诸代亦有陨霜杀菽、杀果的记载。中华民国时期,嘉祥、金乡、曲阜3个县记
录的初霜冻害有1921、1922、1928、1941、1942年共5次;曲阜县1928年9月25日出现
的一次严重霜冻,造成荞麦绝产,甘薯减产6~7成。建国后,气象资料表明:境内初
霜日为10月28日, 最早出现在10月9日; 初霜早、 强度大、霜冻重的年份有1949、
1952、1956、1965、1966、1968、1980、1981、1986、1987年共10年。初霜冻害影响
了晚秋作物的正常成熟,导致大豆、高粱粒重降低,水稻秕谷率上升,棉花霜后花增
多而减产。 1968年10月18日曲阜县地面温度骤降至零下1.3℃,冻害使高粱、棉花、
甘薯、 蔬菜减产;1979年鱼台县45万亩水稻受低温影响单产降低18.6%;1987年11月
27日至12月2日寒流入境,24小时内气温下降10.8℃,全市受冻小麦269.8万亩,成灾
129.6万亩, 15万亩被冻死,10多万亩大白菜受冻腐烂,当年冬菜短缺,翌年小麦减
产。
春霜冻害的最早记录见《晋书·五行志》,晋太康六年(285年) ,邹县“春三月
陨霜杀桑麦”。其后有春霜冻害记录的年份为1313、1314、1545、1623、1805、1806
年,其中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发生冻害的具体时间、受冻程度刻记于1954年在嘉祥
县张家桥村发现的碑文:“越三月二十一日谷雨”、“一亩之所获,犹有四、五斗”。
中华民国时期发生春霜冻害的年份有1918、1920、1921、1922、1926、1930、1931、
1932、1942年,其中1922、1930、1932、1942年小麦受冻严重。建国后发生春霜冻害
的年份有1950、1951、1953、1954、1957、1958、1959、1960、1962、1965、1969、
1973、 1978、1985年。其中1953年3月12日,气温降至零下3℃至零下6℃,小麦受冻
168.43万亩; 1954年4月21日气温降至零下3℃,小麦受冻200多万亩。建国后的这两
次严重冻害,造成了小麦严重减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