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旱涝灾害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8&A=1&rec=39&run=13

旱灾
从明成化六年(1470年) 至1970年,境内共发生旱灾113次,平均4~5年一次。建
国后资料统计:1949~1989年全(市) 区发生旱灾面积累计6485.35万亩,平均每年发
生158.18万亩,重旱年份有1966、1981、1982、1983、1986、1987、1988、1989年。
1969~1970年,汶上、嘉祥、泗水3县干旱极重,连续无降水日数长达205天。境内平
均旱灾面积约占耕地面积的30%, 各地成灾面积、受害程度不同,尤以东部低山丘陵
区为甚。年内常出现春旱、夏旱和秋旱,春旱、秋旱频率高于夏旱。春旱频率平均为
41.8%, 2~3年一遇, 春旱严重的年份有1951、 1955、1960、1962、1971、1976、
1978、1981、1982、1986、1987、1989年,最重的1962年3~5月降水量只有35毫米,
比常年偏少65%,春旱对小麦生长和春播形响很大。夏旱多出现于初夏(6月),盛夏(7、
8月)干旱少,但危害严重,夏旱平均5年一遇,严重年份有1959、1966、1968、1977、
1982、1983年,最重的1983年6~8月平均降水量仅有153毫米,比常年偏少65%,作物
受灾面积452.4万亩,占耕地面积的58.4%,1966、1971、1975、1981、1983、1986、
1987、1988年连续无降水日数多达55~60天。秋旱平均频率为32.9%,3年一遇,秋旱
较严重的年份有1951、1952、1953、1958、1959、1960、1963、1965、1966、1971、
1976、1981、1986、1989年,最重的1981年9~11月降水仅42毫米,比常年偏少70%,
25.1万亩作物绝产。1966年夏旱连秋旱,受灾面积465万亩,成灾352.9万亩,绝产32
万亩。

涝灾
易涝区主要分布于鱼台、微山、金乡、嘉祥等县的南四湖滨湖洼地及市郊区、汶
上县、嘉祥县已涸北四湖洼地,另外东、西部平原的背河洼地、浅平洼地也易积涝。
1470~1970年的500年中,境内共发生涝灾138次,平均3~4年一次。1949~1989年全
区 (市) 涝灾面积累计5789.9万亩,平均每年141.22万亩,涝灾严重的年份有1957、
1963、 1964、1974、1984年,受灾面积500万亩以上的年份有1957、1963、1964年。
1957年从7月中旬始十几天内降水700~800毫米, 受灾面积684.88万亩,占耕地面积
的70.5%。1964年夏秋连涝,年降水量高达1200毫米,比常年多六成,受灾面积628万
亩。
涝灾常发生在春、夏、秋季。夏涝平均频率21.2%,5年一遇,湖洼区3~4年一遇,
其他区域6~7年一遇,夏涝较重年份有1963、1964、1970、1971、1978年。秋涝平均
频率26.2%,4年一遇,出现年份有1963、1964、1972、1975、1983、1984年,秋涝常
伴有连阴雨,日照不足,积温偏低,对晚秋作物和秋种都有不良影响。春涝平均频率
15%,6~7年一遇,出现在1963、1964、1969、1979年,造成了滨湖稻茬麦受渍减产。
春、夏、秋连涝的年份有1964、1979、1984年,这种大涝年出现虽少,但损失很大。
暴雨是积涝的最重要原因。 境内大于50毫米的暴雨、大于100毫米的大暴雨和大
于200毫米的特大暴雨都曾发生, 以夏镇为中心的微山湖区和以邹县城关镇为中心的
山区,暴雨频繁发生。暴雨初日最早出现在4月(1979年);终日最晚终于11月(1962年),
常年6~9月为暴雨集中期,其中7、8月占暴雨总次数的70%;平均暴雨日2.5天,南部
多于北部,东部多于西部,邹县1971年最多达9天,各地平均暴雨量73.6~84.2毫米,
全市平均76.7毫米。 特大暴雨日出现在微山和邹县, 1971年8月9日,微山南部降水
575.6毫米,全省罕见,夏镇周围积水1~2米;1972年7月6日邹县山区降水321.9毫米,
山洪爆发,坡水泛滥。
连阴雨对农业的危害极为严重。连阴雨主要发生于麦收和秋收期间,麦收期间连
阴雨平均4年一遇,邹县、微山3年一遇,金乡、鱼台、汶上5~6年一遇,连阴雨造成
“烂麦场”年份有1956、1971、1984、1989年,使小麦霉烂,发芽,变质,减产;秋
季连阴雨多于麦收期,平均3年2遇,发生的年份有1960、1962、1964、1966、1968、
1969、1972、1973、1974、1975、1977、1979、1982、1983、1984、1985年,秋季连
阴雨对切晒瓜干、采摘棉花、秋播等有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