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8&A=1&rec=1&run=13

素以“孔孟之乡、礼仪之邦”著称的济宁市,位于鲁西南,地处华东与华北、山东半岛与中原地区、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结合部,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带。北倚泰山脚下的泰安,南接淮海重镇徐州和煤城枣庄,东连沂蒙老区临沂,西接牡丹之乡菏泽.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15°54′~117°06′、北纬34°25′~35°55′。总面积10685平方公里。

这是一片古老的土地。远在1万年前,境内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夏商时期,伏羲氏后裔中的有仍氏部族在此建立了仍国。西周分封时,仍国被封为任国。至秦前,还先后出现了卞、奄、邾、焦、缗、留、厥、鲁、茅、等10多个小国。秦初,置任城县于原任国。汉置任城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改为任城郡,郡治设今市中区;同时,迁任城县治于此。金天德年间,济州治由巨野迁于任城。元初,济州升为府,并更名为济宁。后升为济宁路。明代,济宁路降为州,属兖州府。清初,改为直隶州,直隶山东省;雍正年间改为州;乾隆时复为直隶州。民国初年,改为县。1946年1月,济宁第一次解放,始设济宁市,市政府驻原济宁县城。9月,国民党军队占领济宁。1948年7月,济宁重获解放,复设济宁市。1949年分属鲁中南行署的尼山、台枣两个专区。1950年行署撤销后,尼山、台枣两专区合并为滕县专区。1953年滕县专区与湖西专区合并,改为济宁专区,辖14个县市,专署驻济宁市。1967年专区改称地区。1983年10月,济宁地区撤销,济宁市升为省辖地级市。1990年,济宁市辖2区1市9县,人口726.7万。

这是一片富饶而美丽的土地。境内资源丰富,风光旖旎。全市土地资源面积112.04万公顷,其中耕地面积53.52万公顷。水资源总量平水年为49.98亿立米,可利用水资源总量30.37亿立米,单位面积拥有量、人均占有量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主要农作物有小麦、水稻、玉米、甘薯、棉花,其中被定为山东名产的当地品种有:曲阜香稻、鱼农1号水稻、金谷和泗水小杂豆。畜禽主要有10大类群;鱼类则以鲤鱼、鲫鱼科类居多,另有虾、蟹、贝类,分布区主要在微山湖;该湖区的水鸟数量亦居全省首位。境内的矿产资源以煤为主,其次为石灰石、石膏、重晶石、稀土、磷、铁、铜、铅等。含煤面积3400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35%,储量约为254亿吨,主要分布于兖州、曲阜、邹城、济宁、微山等地,为全国重点开发的八大煤炭基地之一。稀土矿位于微山县塘湖乡郗山,地质储量1275万吨,居全国第二位。石灰石主要分布在嘉祥、泗水、邹城、曲阜一带,探明储量9亿吨。旅游资源优势突出。孔孟故里、济宁老运河、水泊梁山等景区景点构成了别具一格的人文景观。孔府、孔庙与北京故宫、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为中国三大古建筑群;孔林占地面积3000亩,是国内规模最大、年代最久、保存最完整的人造园林和家族墓地。鲁国故城遗址、九龙山汉墓、少昊陵、周公庙、颜庙、孟府、孟庙、孟林倍受瞩目。武氏祠汉画像石刻,被史学界称之为“汉代历史百科全书”。梁山,因北宋末年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曾以此为根据地而闻名遐迩。济宁曾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客居之地,位于市区中心的太白楼,初为酒楼,相传李白曾在此饮酒赋诗;崇觉寺铁塔、声远楼、汉碑群、东大寺等文物古迹,更为济宁增添了古城色彩。境内山青水秀,自然风光优美。邹城东南的峄山多奇峰怪石,陡峭峻拔,被誉为“岱南奇观”;泗水城东的泉林,名泉荟萃,流水潺潺,引人入胜;夏秋之际,微山湖碧波浩淼,草长莺飞,10万亩荷花连成一片,景色迷人;曲阜尼山、石门山,嘉祥青山,任城小北湖等,也都以独特的风姿吸引着中外游客。

这是一片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土地。境内经济长期以农业为主,且有良好的自然条件。汉代《史记》中有“宜五谷、桑麻、六畜”的记载。隋唐时期,曾是全国粮食产量较高的地区。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家庭纺织、冶铁等手工业历史悠久。西汉时期,山阳(今金乡)的铁、亢父(今济宁南部)的缣、鲁国的缟,已闻名于世。唐代,兖州产的镜花绫被列为贡品,源源不断地运往京城长安;当时还有多处冶铁、冶铜作坊,是山东矿冶业中心。明、清时期,随着运河的全线开通,特别是会通河多次疏浚以后,商业、加工业逐渐发展起来。济宁成为著名的漕运码头和商品集散地。运河两岸,“帆樯如林,百货山积”;城墙内外,店铺绵延,鳞次栉比。故有“江北小苏州”之誉。竹杆巷竹器、玉堂酱菜、兰芳斋食品等加工业日负盛名。随着玉堂酱园由手工业作坊发展为大规模手工业工场,此时已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清末民初,近代民族工业产生并得到发展。生产门类除电业、矿业外,主要是轻工业,如烟草、皮毛、铁器、铜器、木货、丝业等。
建国后,境内经济在半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是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无法比拟的。
1949~1957年,农村完成了土地改革,开展了农业合作化运动;城市没收了官僚资本,对私营工商业和个体手工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经过3年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经济迅速发展,物价得以稳定,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1958~1978年,由于“大跃进”、“反右倾”的错误影响,加之严重的自然灾害,经济遭到了重大损失。但是,通过贯彻执行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1965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71亿元(当年价),比1962年增长33.1%,比1957年增长37.3%,国民经济比例关系进一步协调。其后历时10年的“文化大革命”,使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干扰。但由于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对“左”倾错误的自觉抵制和共同斗争,经济仍获得了一定发展。农业总产值1975年达到7.64亿元,比1965年增长97.6%,粮食总产量也由1965年的112.9万吨增加到1975年的167.5万吨。加之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前期,青岛、烟台等沿海城市的一些纺织、机械企业迁至境内,山东拖拉机厂、济宁新华制药厂(今鲁抗集团)、兖州矿务局等一批大型企业开始兴建或扩建,使工业规模得到较大扩展。1975年工业企业个数达到713个。1978年,国内生产总值27.03亿元(1990年不变价),比1975年增长14.1%;其中工业增加值4.58亿元,增长27.9%。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全面振兴,快速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农业通过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放手发展多种经营,调整内部结构,实行科技兴农,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农民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农村经济取得了突破性进展。1990年,全市粮食总产量328.7万吨、棉花产量10.4万吨、油料产量9.26吨,分别比1978年增长70%、5.4倍、2.19倍。在种植业大幅度增长的同时,林牧渔业生产也得到较快发展。1990年全市生猪存栏164.47万头,羊存栏220.72万只,水产品产量2.8万吨,分别比1978年增长12%、7.6%和1.84倍。1990年,全市农业总产值60.04亿元,比1978年增长1.68倍。
工业通过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和厂长负责制,改变了企业经营机制和领导机制;通过加快技术进步,开展管理升级活动,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通过不断扩大开放、招商引资,全市的工业企业由少变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形成了机械、化工、酿造、食品、电子、煤炭、冶金、电力、建材、轻工、纺织等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实现了持续、快速、稳定、协调增长。1990年,全市拥有工业企业1942个,职工33.5万人,分别比1978年增长55.2%、2.28倍;工业总产值127.32亿元。兖州矿业集团是全国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经济效益最好的煤炭企业,邹县发电厂是全国最大的火力发电厂,鲁抗医药集团、英克莱集团、菱花集团、山东太阳纸业集团等企业在全国同行业经济效益位居前列。
城乡市场和对外经济贸易呈现出繁荣兴旺的景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对外开放的日益扩大,国合商业的单一流通体制得到改变,国有、集体、个体和其他经济类型得到了迅速发展,多元化、开放式、竞争型的商品流通体制基本形成。1990年,全市有各类商业、饮食业、服务业网点8.56万个;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1.12亿元。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国有、集体经济的市场份额逐步缩小,个体经济所占比重逐步扩大。在对外开放政策的指导下,全市外贸体制和投资环境得到改善,出口贸易和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规模不断扩大。外向型经济开发区迅速崛起,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全市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1990年,全市累计批办外资企业39家;实际利用外资368万美元;外贸出口总额1.11亿美元。大宇水泥、小松山推等一批对全市经济具有带动作用的外商投资项目相继投产;涌现出了一批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新产品。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全市以优化经济结构为重点,固定资产投资额大幅度增加,内外资并举,国家、集体、个人并重的多元化投资格局逐步形成。1979~1990年,全市全民所有制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56.6亿元,平均每年递增10.7%,相当于“一五”计划开始到1978年26年总和的2倍多。1990年,全市公路总里程2547公里,比1978年增长24.2%;公路、内河货运量3457.8万吨,货运周转量108736万吨公里,分别比1978年增长1.5倍和1.6倍;公路客运量1809.3万人,客运周转量99661万人公里,分别比1978年增长2.2倍、3.1倍。公路建设形成了以一、二级高等级公路为骨干,多等级公路相配套的网络框架。铁路分别于1979、1985年增建了济宁-菏泽、兖州-石臼所两条线路,与境内的兖济线和过境的京沪线、京九线构成两纵一横的铁路交通网。济宁机场亦于1990年9月逐步开通济宁至北京、上海、广州等民用航线。邮电通讯发展迅速。1978年境内邮电业务总量仅有460.6万元,市话交换机总容量8340门;1990年全市邮电业务总量为4340万元,市话交换机总容量为3.25万门。电力工业发电能力大增,1990年发电量为93.94亿度,是1978年的6.36倍。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市区道路不断拓宽,四通八达的城市交通网络已经形成;供水、供气、供热能力不断增强;旧城改造与住宅、广场、绿地建设步伐加快,城市环境进一步改善。
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1990年,全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12元,人均消费性支出1155.4元;食品方面由求温饱转向求质量、讲营养;衣着追新求美;家庭用品向现代化发展;居住条件得到改善,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1990年为9.3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990年为633.3元,比1978年增长7.1倍;农民人均生活费支出1990年为481.7元,比1978年增长5.6倍;人均居住面积1990年为20.9平方米,比1978年增加11.3平方米;钢筋混凝土和砖木结构的住房比重大增,别墅式住宅出现。
经过建国以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艰苦奋斗和开拓创新,全市的经济实力大大增强,经济结构逐步优化。199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为104.2亿元,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长17.6倍和2.9倍。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在国民经济总量中的比例关系,由1978年58:26:16调整为1990年的40:37:23。

这是一片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地。儒家文化由此发祥,教育和文化传统源远流长。春秋末期,孔子在中国历史上首创私人办学,先后培养学生3000余人,其中佼佼者72人,被称为七十二贤,如颜回、曾参等。他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而由其创立的儒家学说,自汉武帝始成为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战国中期的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和学说,使儒家文化发扬光大。与其有关的“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的故事,则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学子发愤读书、立志成才。境内历史文化名人,除孔、孟、颜、曾外,还有春秋战国时期的哲学家、思想家、被称为“述圣”的孔(子思),史学家左丘明,发明家公输般;汉代以后,出现了思想家仲长统,玄学大师王弼,经学家孔安国、匡衡,文学家孔融、王粲,医学家王叔和等;唐代,李白、杜甫、贺知章等著名诗人,都曾在这里生活或游历,留下了许多千古佳作;宋代,较有影响的文学家有王禹、穆修;明清时期,戏曲创作兴盛,著名的剧作家有孔尚任,代表作为《桃花扇》,他与《长生殿》的作者洪齐名,被称为“南洪北孔”。灿若群星的历史文化名人,推动了文化的发展,提高了文化的品位,使文化的底蕴更为丰富而厚重。近代以来,籍贯为今市境的漫画大师马星驰、艺术家董小吾、唢呐演奏家任同祥、山东梆子著名演员窦朝荣、音乐文学家乔羽等,在全国均有较大影响。这里还是民间文化滋生和活跃的沃土。起源于清末济宁一带的山东快书,其语言明快风趣,情节生动,表情动作夸张,深受群众喜爱;嘉祥唢呐,微山端鼓,济宁仙鹤舞等都是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西部的锦织、彩印布、石刻、剪纸等可谓民间艺术创作的精粹。传统体育项目-武术,流行广泛,其拳种有查、华、、洪、梅花、燕青、水浒、文圣等;出生于济宁的武术大师蔡龙云14岁时即在上海滩打败俄国拳击家,声名大震。鸦片战争以后,随着中国社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化,绵延两千多年的传统教育和文化受到冲击,科举制废止,新式学堂取代了私塾、书院,西方的资本主义思想和文化知识开始传入。在新文化运动中,马克思主义从各种文化思潮中脱颖而出,迅速为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先进分子所接受。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民族的、革命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逐渐传播和兴起,从此掀开了文化发展新的一页。
建国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先后成立了相应的管理机构,充实了人员,加强了队伍建设。“文化大革命”期间,科技、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受到严重干扰和破坏,发展滞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经济建设的腾飞,各项社会事业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科技事业硕果累累。建国初期,全市科技人员不足万人,且大多分布于教育、卫生等部门;1978年已发展到2.59万人(不含教学人员,下同);1990年为4.88万人。1958~1978年,全市共取得科技成果204项。1979~1990年取得科技成果1149项。这些科技成果,有的达到同期国内、国际先进水平;有的获国家发明奖;有的获全省、全国科技进步奖。一些重大科技成果引起国内外的高度重视,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济宁液压件厂研制的BM3摆线液压马达,成功地用于人造地球卫星发射装置;市农科所选育的“鲁豆二号”良种,推广普及20多个省、市、自治区,获全国第五届发明展览会“巾帼杯”金奖。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建国后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全市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师资队伍素质与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教育改革逐步深化,长期由政府包揽办学的体制得到改变,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已经建立;单一的普通教育结构得到调整,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得到较快发展,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学校教育与业余教育结合、学历教育与岗位培训互补的格局,以及大中小教育与学前教育协调发展的教育体系初步形成。1990年,全市各类学校有专任教师6.56万人,在校学生129.82万人;各类学校毕业生23.54万人;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小学毕业生升学率分别为98.03%和70%。文化事业日益繁荣。建国后文化机构逐步建立,文艺团体纷纷出现,文艺设施不断兴建,各县市区先后建起了剧院、电影院、文化馆等;文艺创作取得一定成效,剧本《孙安动本》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成电影,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市文化事业得到振兴和发展。文化机构更加健全,设施更加完善,文艺创作日趋繁荣。短篇小说《洞天》获第八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长篇小说《大船浜》获山东省泰山文艺创作奖文学三等奖。曲艺、音乐、舞蹈、美术、书法、摄影等创作活跃,一批作品在全国、全省获奖。广播电视与新闻出版事业发展迅速,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丰富和活跃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医疗条件不断改善。建国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加强了对医疗卫生工作的领导;有计划地实行了公费医疗、劳保和合作医疗;大力开展了传染病、地方病、寄生虫病的防治工作;广泛开展了爱国卫生运动;发掘、整理了祖国医学遗产,使之得到较好地继承,发展了现代医学,医疗条件和水平不断提高。1990年全市共有各类医院233处;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1.85万人,病床1.38万张,分别比1978年增长68.2%和62.4%。全市法定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总发病率、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大大下降。体育事业成绩突出。50年代,职工体育率先起步,广播体操逐渐成为职工锻炼的主要手段之一。学校体育作为国民体育的基础,开始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进入80年代,体育走进了千家万户,对社会面貌和家庭习俗产生了深刻影响。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体育法》相继颁布,全民健身活动得到广泛深入开展,全市约有四分之一的群众经常参加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体育场地与设施不断完善,竞技运动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在全国运动会上,济宁市运动员多次打破全国记录,为争得山东省在全国的位次做出了贡献。著名长跑运动员、国际级运动健将王庆环在重大国际比赛中成绩突出,曾代表国家参加了第24届汉城奥运会,成为济宁市第一个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

这是一片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土地。这里历史上曾发生过许多著名的农民起义,如秦末的彭越起义、北宋的宋江起义以及明朝后期的宫文彩起义等。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列强的侵入和清政府的愈趋腐朽,境内先后出现了支持太平天国运动,响应捻军的斗争。清咸丰、同治年间,邹县宋继鹏建立文贤教(俗称白莲教),起兵反清。生于泗水柘沟朱家村的农民朱红灯,以行医为掩护,组织“义和拳”(后改名为义和团),把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推向整个中国北方地区。这些斗争,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入侵和封建阶级的统治。
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引起巨大反响。济宁、曲阜等地学生及各界爱国人士开展了声援北京学生的爱国运动。马克思主义也开始传播。1924年,中共济南地方执行委员会派员来济宁省立七中及中西中学开展平民教育,始有党的活动。1926年夏,境内第一个中共党组织--山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党支部在曲阜建立。此后,兖州、济宁、微山、邹县等地先后建立了党支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斗争揭开新的篇章。济宁振业火柴股份公司工人为改善工作生活待遇举行了罢工;邹县等地的农民运动蓬勃兴起;学生运动得到发展。1929年,曲阜二师进步师生演出了独幕剧《子见南子》,受到孔府封建势力的嘲讽和攻击,酿成震惊中外的《子见南子》案。1931年底,曲阜二师、济宁省立七中等校学生,在兖州火车站卧轨截车,要求南下请愿抗日,致使津浦铁路中断四日,震撼全国。
1937年“七七”事变后,境内各地相继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抗日烽火熊熊燃起。先后举行了邹西、泗北、永安寺和微山湖湖西、湖东人民抗日武装起义,分别组建起人民抗日武装,开展游击战;并在八路军主力部队的协助下,创建了湖西、鲁西、鲁南、曲泗泰宁和尼山抗日根据地。1941~1943年,在极端困难的时期,根据地军民开展了反“扫荡”、反“蚕食”、反“清乡”的斗争,创造了地道战、湖上游击战、敌后武工队袭扰等战术,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活动在微山湖畔、津浦路侧的铁道游击队,扒铁路,炸桥梁,截火车,夺枪支,歼日寇,除汉奸,神出鬼没,令侵略者闻风丧胆,被抗日军民誉为“怀中利剑,袖中匕首”。微湖大队和铁道游击队克服困难重建湖上交通线,出色地完成了护送刘少奇、陈毅等领导同志和大批过往干部的任务。抗日战争进入最后阶段,境内各根据地军民配合主力部队向日伪军展开局部反攻和全面反攻,同全国人民一起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1946年内战爆发后,境内广大地区成为人民解放军大量歼敌和进行战略进攻的前沿阵地。党政军民坚持本地区斗争的同时全力支援主力部队作战,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1947年7月,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在金乡羊山全歼国民党整编66师,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1948年5~7月,华东野战军山东兵团进行了以兖州战役为重点的津浦路夏季攻势作战,先后收复曲阜、邹县、兖州、济宁等县城,境内各地相继解放。此后,又进行了济南战役和淮海战役的参战、支前等工作,为解放全中国建立了功勋。
建国初,为巩固民主政权,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了一系列斗争,完成了对残敌散匪的清剿,土地制度的改革,镇压反革命,开展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和“三反”“五反”运动。“文化大革命”期间,各级党组织、广大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先后不同程度地抵制了“左”倾错误,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了持续的艰难曲折的斗争,使“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受到了一定限制,经济和各项事业虽然遭受到巨大损失,但仍然取得了一定进展。
这里的人民勤劳勇敢,智慧善良,既有艰苦奋斗、爱国爱乡、团结互助、明礼诚信的传统美德,又有不怕困难、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争当一流的时代风貌。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出现了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雷锋式的好战士王杰为代表的英雄人物。在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征程中,全市各条战线上涌现出一批在全省、全国有较大影响的先锋模范,以及众多见义勇为、奋不顾身、不怕牺牲、同各类犯罪分子作斗争的英雄,他们为保障社会稳定、人民幸福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做出了贡献。

这是一片希望的土地。面向新世纪,全市上下将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突出搞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大力推进体制、技术和管理创新,积极实施科教兴市、经济国际化、城市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实现向经济强市、文化大市、现代化组群结构大城市的跨越。济宁人民用辛勤的劳动创造了辉煌的历史,也一定能够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