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赴土库曼参观考察情况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5&A=12&rec=61&run=13

应苏联科学院沙漠研究所及土库曼电影制片厂的邀请,由中国科协农村
科技致富函授大学校长袁清林为团长、山东省科协副主席陈焕岭、泰安市科
协副主席邱思鸿、东营市科协主席信喜华及翻译管丽红等五人组成的考察团,
于1991年4月12日至29日赴土库曼参观考察。
4月12日由新疆乌鲁木齐出关,于哈萨克的首府阿拉木图入关,途经乌兹
别克首府塔什干到达土库曼首府阿什哈巴德,4月29日由莫斯科出关回国。
土库曼位于亚洲中部,西临里海,东北接乌兹别克、哈萨克,南与伊朗、
阿富汗相临,面积不足50万平方公里,人口270万左右,是苏联加盟共和国之
一。首都阿什哈巴德80%以上的土地,属于卡拉库姆沙漠,气候炎热干燥,
沙漠中夏天的最高温度可达80℃以上,鲜鸡蛋埋在沙里十几分钟就熟了。阿
什哈巴德也是地震多发区,据说在1946年曾发生一次大地震,房屋几乎全部
倒塌。现在市内除阿什哈巴德宾馆外,几乎见不到楼房。
土库曼西临里海,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燃气资源和多种化工原料。在
阿什哈巴德,牧场占总面积的70%,流经东北部的阿姆河灌溉着大部分的农
田和牧场。农业尤其是棉花种植业及畜牧业是主导产业,轻工业不发达,家
用电器比较落后,收音机还是电子管的,彩电又大又笨,图象效果很糟糕,
日用品如牙膏、香皂等基本是由中国进口的,而且市场脱销,仍是凭票供应,
相当于中国70年代末的情形。但是由于其人口少,物产丰富,人民的生活水
平可以说是丰衣足食,百姓的住房面积很大,家家拥有一辆或几辆苏联自产
的“拉达”牌小轿车。
参观考察土库曼的治沙、治盐碱是此行任务之一。阿什哈巴德80%的土
地属于卡拉库姆沙漠,而牧场占其总面积的70%,如何使沙漠变为牧场?在
沙漠研究所教授们的陪同下,考察团来到阿什哈巴德南部的一个牧场。下车
后向南望去,那是一片望不到边的非常平缓的坡地,上面覆盖着绿葱葱的牧
草。牧民们头顶又大又厚的翻毛皮帽子,放牧着数以百计的牛羊。那美丽的
画面,令人心旷神怡!再往西北方向看,眼前的一片牧草还不能连片,仍有
黄沙裸露;再往前看却是被干草分割成若干小块的沙丘,上面只有稀稀拉拉
的小草。教授们介绍说,过去这里就是大片的沙丘,50年代首先在南面的沙
丘上进行防沙治沙试验,采用干草分割,再播种耐碱、耐旱的牧草封沙固沙。
开始成活率很低,但是年年播种,最终取得成果。北面的那块已改造七、八
年了,在这期间是绝对禁止放牧的。教授充满信心地说,再过几年就可以和
南边的连成片了。
为了防止草场盐碱化,在草场中每隔十几米,便栽种一排耐盐碱的树木
(类似我们这里的柽柳,但比较高大,树干有十几厘米粗)。教授介绍,这
种树的根,能吸取地下的盐碱,它的枝、干和叶子都含丰富的盐碱,长成后
砍下树干、枝、径加工提取盐、碱、硝之类的化工原料。仔细观察,凡是有
叶子落下的地方,几乎寸草不长。
考察团此行的另一个任务是考察土库曼的农民教育及农村科学技术推广
普及情况。除听介绍外,还参观了一个集体农庄,这是土库曼的一级政权组
织。农庄拥有大面积的农田和牧场,农业主要是棉花、燕麦,生产全部机械
化。畜牧业除牛羊外,还圈养了大批骆驼,骆驼奶制成酸奶或奶酪,销往全
国各地。
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农庄成员的文化素质相当的高,农庄主席、党
委书记都是农业博士,班子里的其他成员,几乎全是农业院校毕业的本科生。
据主席介绍,在他们那里实行九年强制性的义务教育,这是以法律形式制定
下来的。在这九年当中,自己不但不交一分钱,而且每日免费供一顿午餐。
九年毕业后,部分升入高中、上大学,没有上高中的,由农庄出资再进行两
年的职业教育,毕业后才有资格在本农庄安排工作。这说明农庄成员最低的
学历相当于中国的中专水平。
在农庄,科学技术的推广是相当普遍的,较高层次的农民夜校常年举办。
电影制片厂的负责人介绍说,他们根据专家们提供的资料,每年都要拍摄多
部科教电影,供人们观看学习。他们真正地实现了科学种田和放牧。
农庄尽管是以农牧业为主导产业,但是他们的生活是很富裕的,住房很
大,上下班开着小轿车或骑摩托车。庄员看病全部是公费,甚至有病住院,
连伙食费都不用自己掏腰包。
此行感受最深的是,苏联人民的整体素质是相当高的。无论在公园、公
共汽车、地铁等公共场所,人们都非常自觉,没有大声喧哗、打闹,没有随
地吐痰、乱扔垃圾、烟头,在车站候车时,大部分人在看书看报或低声交谈,
上车时相互谦让,女士、老人、儿童优先,人们主动给他们让座。当时,正
是苏联解体前夕,卢布贬值,生活日用品紧张。在商场可见到等待购物的长
长队伍。但是,人们都非常平静,没有“加楔”的,没有拥挤和抢购。这和
中国几年前抢购时无序和拥挤形成鲜明的对照。另外在苏联的每个城市都有
列宁等领袖和英雄的雕像,有无名英雄纪念碑和永不熄灭的火焰。每天早上
可见到人们手捧鲜花向雕像和纪念碑献花、敬礼。还有举行婚礼的新人们也
到此献上鲜花鞠上一躬,真让人感动。
(此节内容由信喜华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