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业技术协会(研究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5&A=12&rec=40&run=13

东营市农村的专业技术协会(研究会)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的新生事
物。这种以科技致富能手为骨干的群众科技组织,通过传授专业技术,提供
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使农村的一些产业,在一家一户的基础上,形成新
的联合,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1987年起,东营市各级科协对这一新生事
物给予热情扶持和积极引导,出现一批卓有成效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和研究
会,数量由1987年初的10多个,会员1806人,至年底发展到92个,会员4300多
人。东营区牛庄镇的食用菌研究会,是在食用菌专业户杜培兴带动下成立起
来的。杜培兴是落榜回村的中学生,1984年,开始从事食用菌的种植和研究,
几经波折,获得成功,并连年发展,带动本村成为“蘑菇专业村”。使牛庄
镇成为全市食用菌生产基地,食用菌的产值占全镇工农业总产值的二十分之
一。为带动周围的乡亲致富,他还去油郭、史口、龙居、六户等乡、村真心
诚意地帮助发展食用菌生产。 广饶县李鹊乡小麦研究会, 组织小麦攻关,
1987年全乡小麦亩产平均360.5公斤,有5户26.5亩产过千斤,创全市亩产最高
记录。
东营区油郭乡生家村,1985年由党支部和村委会一班人首先示范引种葡
萄, 由五户带动出一个葡萄园。 1986年葡萄总产达到4700公斤, 亩均收入
1149.15元。为发展壮大葡萄生产,他们成立了葡萄研究会。
1988年,市、县、乡(镇)科协继续在农村发展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研
究会,对全市农技协会、研究会进行摸底和整顿。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研究
会)由92个发展到119个,会员增加到5096人。并在全市开展建设“科普村”
和“科技示范户”活动,把“讲精神文明、比科技致富”作为这项活动的内
容。此项活动先在利津县试点铺开,每个乡镇评选出一个“科普村”和5个
“科技示范户”,并予以挂匾。
1989年,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研究会)发展到122个。其中利津县发展到
59个。东营区比较有影响的六户镇果树生产者协会、成寨村蔬菜研究会、东
营区葡萄技术信息协会都是在这个时期成立的。
1990年, 市科协大力加强对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和研究会的引导,对全市
159个农村研究会进行详细普查,逐个登记建立档案,分类指导。8月,召开
全市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研究会)工作座谈会。市委副书记赵芳清、副市长
张万湖到会作重要讲话,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把农村研究会的工作列入议事
日程,加强领导。这次会议为后来农村研究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1991年, 省科协公布《山东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研究会) 组织通则
(试行) 》 ,促进了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研究会)的规范化发展。市、县
(区)科协经常深入农村,加强同农研会联系,为他们提供政策咨询、科技
信息和协调解决农研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培育出一批集科研、推广、服务
于一体的高层次农村专业研究会,对周围农村的商品经济发展起到辐射作用。
垦利县高盖乡水稻研究会有两项科研成果获山东省优秀成果二等奖和市单项
农业科技之最。利津县集贤乡食用菌研究会带动全乡500户农民发展食用菌生
产,使食用菌生产收入占农业总收入的六分之一。广饶县李鹊乡小麦研究会,
在3.5万亩土地上,推广小麦优良品种、半精量播种,种子包衣、配方施肥、
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小麦亩产达到500公斤,套种玉米达到亩产600公斤,
在全市创出万亩吨粮田。利津县科协争取计划内尿素33吨、周转金10万元,
解决农研会在科技示范方面的一些困难。
1992年,为加强对农研会、科普村的管理和引导,市科协在充分调查研
究的基础上,制定了“全市高层次农村研究会和科普村”的标准。在1992年
全省“讲、比、建”经验交流会上,东营市12个乡、村受省表彰。
正当全市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研究会)深入发展之时,1993年在县乡机
构改革中科协机构被撤并,该项工作遂处于无人抓的状态。
1997年,市科协对全市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研究会)情况摸底调查,全
市尚存73个,共有会员2650人。其中种植业占81%;养殖业占12%;其他行业
占7%。市科协对这些协会(研究会)的现状、发展态势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深
入探析,并遵照市领导“总结经验、规范典型、宣传典型、推广典型”的指
示精神,做好全市性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成立筹备工作,完成“东营市农村
专业技术协会章程(草案)”的制订,民主推荐了协会理事候选人和团体会
员单位,向民政局申请注册了登记报告。同时,帮助全市农技协完善章程,
制定计划,促进“一乡一品”、“一村一业”格局的形成,推动农业产业化
进程。后因多种原因,东营市农技协没有成立。
1998年、1999年市科协实施“1126”科普示范工程,树立起一批农村科普
工作典型,推动了全市科普工作的发展,促进了以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为组织
依托的农业产业化技术促进体系建设。至2000年底,全市建有农技协会(研
究会)256个。东营区组织成立葡萄技术信息协会,探索农技协由经济实体型
向股份制道路发展,推动了农技协工作的健康发展。河口区新户乡果树生产
者协会、梁家果树协会坚持走企工贸结合、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路子,功
能进一步增强。利津县芦笋研究会邀请法国专家来考察、指导工作,并从法
国引进品种,筛选了4个适宜当地种植的新品种,有力地促进了芦笋产业发
展。
2001年,市科协组织区县科协和部分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研究会)人员,
到莱芜考察学习发展农技协会的经验,重点联系5个农技协,增强其应用科
技、应对市场的能力,使其向经济实体型发展。利津县芦笋专业技术协会带
动企业发展芦笋产业,年总产值达到8786万元,平均亩效益实现3820元。广
饶县稻庄镇草莓生产协会发展会员285人,实现产值720万元,农民年均收入
增加300元。东营区葡萄技术信息协会、河口区太平乡胜利村养貂技术协会、
垦利县黄河口镇万尔庄村蔬菜技术协会,都取得明显效益。
2002年,市科协加强农业产业化技术促进体系建设,选择5个农技协会进
行重点培养、扶持,树立典型以点带面,充分发挥其在市场信息、生产规模、
价格竞争等方面的补位作用,逐步担当起农村产业行会的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