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5&A=12&rec=2&run=13

东营市科学技术协会建立于1984年。此前,原属惠民地区的广饶、垦利、
利津三县已于1981年建立县级科协组织。东营市是适应胜利油田发展和全面
开发建设黄河三角洲的需要而建立的新兴石油工业城市。东营市诞生在改革
开放之初的1983年10月,正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全党的工作重点和
全国人民的注意力已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胜利油田的崛起带动
了地方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全市科技事业更是突飞猛进。全国科
学大会的召开迎来科技事业的春天,邓小平关于“科技是生产力”、“中国
知识分子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科学论断,一扫过去极“左”路线
笼罩在知识分子和科技人员头上的阴霾,广大科技工作者激发出空前的热情。
1980年,中国科协召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科协组织给
予高度重视和科学定位,为各级科协组织的建立和发展奠定重要的理论基础
和组织基础。东营市科协就是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开始筹建和发展的。
东营市委、市政府建立伊始,对科技事业十分重视。市科学技术协会作
为市直机构之一,被列入首批组建机构之列。经过紧张的筹备工作,1984年8
月正式建立市科学技术协会的办事机构。在市委、市政府领导和省科协的具
体指导下,市科协边筹备边开展工作。首先抓住建立健全组织机构这一环节,
乘各县区进行机构调整和社改乡的体制改革之机,充实和加强县区科协机构。
新建牛庄区(后撤并)、东营区、河口区3个区科协。原先建立的广饶、垦
利两县科协力量得到充实和加强。利津县科协原与县科委合署办公,调整后
为独立建制,人员力量得到加强。社改乡(镇)以后,对原公社科协及时进
行调整,改建为乡(镇)科协。全市57个乡(镇)陆续建立起科协组织,并
配备了专职干部。同时,市县两级学会组织也陆续建立起来。1985年11月,
东营市科学技术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胜利召开。代表全市各条战线的220余名
科技工作者参加大会,选举产生东营市科协领导机构——东营市科协第一届
委员会,选举出委员、常委和主席、副主席。并经代表讨论,原则通过《东
营市科学技术协会章程》,提交第一届常委会研究公布后实施。从此,东营
市有了较为完善的科协组织机构和与之相适应的科普工作网络。
随着全市经济发展和开发建设黄河三角洲跨世纪工程的实施,科学技术
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日益显著。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气日益深入人心。
全市科协组织由小到大,从弱到强,在发展中壮大,在改革中前进。科技工
作者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到1989年12月市科协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时,全市
已形成市、县(区)、乡(镇)、村四级科协组织体系,并创立和发展了科
普网络。全市三县两区和57个乡(镇)全部建立科协组织。部分村建立科普
协会。市、县(区)和乡(镇)配备专职干部87人,建立健全市、县级学会
(协会、研究会)59个,会员近5000人,比第一次科协代表大会前增加4倍多。
这支队伍在普及科学技术、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等两个文明建设中,
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优异成绩。
正如一切事物发展总不会一帆风顺一样,正当科协工作顺利开展、逐步
深入的时候,在1993年进行的县级机构改革中,县级科协组织机构被撤销,
日常工作由县科委承担,乡镇科协自然取消。全市已经建立健全的科协组织
体系和科普网络陷入“线断、网破、人散”的局面。基层的科普、学术活动
及科技咨询服务等工作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和影响。
中共十四大以后,随着邓小平理论的深入学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
力”的科学论断日益深入人心。市科协领导抓住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及中共山东省委《关于大
力推进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通知》(鲁发[1997]5号)和《关于进一步加强
和改善党对科协工作领导的意见》(鲁发[1997]13号)及省人大通过并颁
布实施《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条例》的契机,努力工作,积极争取领导支持、
部门支持、社会支持。1998年11月,市委办公室下发《转发市科协〈关于建
立完善区县科协机构有关问题的报告〉的通知》,并加大督查力度。同月,
市编制委员会下发《关于县区科协机关机构设置等问题的通知》。至1998年
底,全市5个县区科协机构全部恢复,与县区科委合署办公(一套班子、两
块牌子)。部分乡(镇)科协也得以重建。1999年底召开市科协第三次代表
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