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 生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4&A=6&rec=172&run=13

【概况】 2009年, 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到649处,比改革开放之初(1978年)增长166.84%(649/
389),其中医院64处,综合医院40处,中医院7处,专科医院15处,卫生院58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站) 24处, 诊所、 卫生所、医务室465个。病床达11598张,比改革开放之初增长406.52%(11598/
2853) , 比2008年新建增加床位277张; 每千人占有病床3.021.84张, 比改革开放之初增长164.13%
(3.02/1.84),其中核定800张以上床位医院2所、400-799张床位医院15所。医疗卫生人员发展到17577
人,比改革开放之初增长近2倍(17577/8878),卫生技术人员15355人,比改革开放之初增长235.69%
(15355/6515),其中有执业医师(助理)6692名、注册护士5535名、药师(士)1073名、技师(士)
829名、 其他技术人员708名。 总诊疗人数9959720人次, 门、 急诊人数9770963人次,占总诊疗人数
98.10%。急诊抢救19023人次,抢救成功率95.82%。全年入院355209人次,临床治愈率72.52%,住院危
重病人抢救成功率95.37%,床位周转次数为30.51,使用率88.85%,入出院诊断符合率为98.07%;中医
门、急诊人数为537278人次,全年入院28284人次。2009年平均诊疗人次78.14元,比2008年增长6.26%
(73.54/78.14);平均每个出院者住院医疗费3622.82元,比2008年增长9.13%(3319.74/3622.82)。2009
年批准基建项目322个,建筑面积128177平方米,实际完成投资11564万元(财政性投资4022万元、单
位出资1100万元、 银行贷款1100万元) ,年度房屋竣工面积37075平方米,新增固定资产9788万元。
2009年全市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中,卫生系统获得94.51%的满意率,连续两年在服务性行业中位居
“三甲”。在全省社情民意中心对枣庄市10个部门的民意调查中,卫生系统由2008年的第三位上升到
第二位。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国家、省医改方案公布后,市卫生局立即组织全系统干部职工进行认真学习,
深刻领会政策精神。启动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与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基本公共卫生服
务均等化”、“医药卫生运行、监管体制改革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三项专题调研活动,找准推进医
改的突破口和切入点。会同市医改办,完成了全市医改实施意见的起草工作,创造性地提出了组建区
域性医疗集团、实施“千医培训、千医支农”的“双千”工程、卫生文化建设等内容。全市的医改工
作进展顺利,2009年的重点改革任务基本完成。
(一)全面加强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大力推进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二是全面推
行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三是进一步发展、完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四是积极转变服务模式。五
是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六是完善城市医院与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协作支援制度。
(二)逐步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一是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重点改善疾
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妇幼保健、传染病防治、精神病防治、皮肤病防治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设施
条件和人力资源状况,增强防控重大疾病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根据不同类型机构的功能
和特点,配合有关部门搞好公共卫生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改革。二是确保国家基
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免费向城乡居民提供。城乡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50%以上,健康档案利用率
达到80%以上,0-3岁儿童和孕产妇保健管理率保持在90%以上,65岁及以上老年人保健管理率达到60
%以上,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管理率达到35%以上,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率达到65%以上,健康教育
网络覆盖率达到100%。积极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向流动人口延伸,重视并做好农民工的卫生服务。
三是继续推进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实施好结核病、艾滋病等重大疾病防控和国家免疫规划等项
目的基础上,继续开展以下项目:为15岁以下人群接种乙肝疫苗、农村妇女孕前和孕早期免费补服叶
酸、农村妇女住院分娩补助、农村妇女宫颈癌筛查、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等任务。四是继续大力开展
“农民健康工程”。“八个一”措施全面覆盖农民群众,引导农民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五是全面启动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工程。在全省率先完成以区(市)医疗卫生单位为指导、乡镇卫
生院为骨干、村卫生室为网底的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任务。在乡镇卫生院统一设立公共卫生管理办
公室,具体承担辖区内的公共卫生综合管理、服务职能。在每个行政村(社区)至少设立1名农村公
共卫生协理员,协助处理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预防接种、妇幼保健等日常工作。积极落
实乡村医生的待遇,保证村卫生室正常运转。
(三)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枣庄市新农合参合率、管理水平已经进入全省先进行列。
坚持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原则,逐步降低起付线,提高报销比例和封顶线,国家基本药
物目录内药品补偿比例提高10%,做好老年白内障、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儿童单纯性唇裂等病种定点
就医、定额补偿试点。将新农合统筹基金当年结余率控制在15%以内,累计结余不超过当年统筹基金
的25%,将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以上,做到应参尽参、应保尽保,让农民得
到更多实惠。加强经办机构能力和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加强资金监管,防止套取
资金等现象发生。逐步探索按人头付费、总额预付或按病种付费等方式,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上涨,
实行统筹区域内即时结算报销制度,最大限度方便参合农民。
(四)积极落实基本药物制度。制定医疗机构使用基本药物的实施办法,鼓励引导医疗机构配备
和使用基本药物。在30%的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稳步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并逐步扩大实施范
围。努力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
(五)积极稳妥地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一是合理调整公立医院布局和规模,落实区域卫生规
划,在各级政府领导下逐年、分步实施医疗资源结构调整,对不符合规划的资源进行整合。二是坚持
公益性质,建立完善的现代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相对分离。三是改革公立医院
运行机制。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在当地党委、政府和医改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深刻把握政策精神,
深入研究卫生事业发展实际,与“十二五”卫生规划的编制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细化改革目标,强
化改革措施,量化考核指标,确保《实施意见》部署的改革任务落实到位。在全市组织开展的“解放
思想与卫生改革”大讨论活动中,以保护和促进人民健康为首要任务,以体现公益性、提高积极性为
根本要求,把行业发展方向与医改目标有机结合起来,把自身发展实际与医改任务有机结合起来,只
要符合医改政策的方向和要求,就要大胆地闯,大胆地试,以改革求发展,以发展促改革,确保实现
“让老百姓得到实惠,让医务人员受到鼓舞,让监管人员易于掌握”的改革目标,在实践中探索建立
适应枣庄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鲜明特色的“枣庄发展模式”。

【三项重点工作有序推进】 全市59个乡镇、2390个行政村、237.28万农民群众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
医疗,整体参合率分别为100%、100%和99%,顺利实现了参合率98%的任务目标。完成了1个社区卫生
服务中心、1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建设任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三年建设目标圆满实现,全市社区卫
生服务网络基本形成。为91.35万居民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94.44%。根据全省对农村卫生室
规范化建设周期的调整,在建设质量不降低的前提下,按计划完成了600所标准化村卫生室的建设任
务。

【传染病防治工作成效显著】 在全省率先建立“3+2+1”的传染病防控长效机制,成立了8个重点
传染病防治行动组,日常状态下负责监测疫情,拟定防治技术方案,进入应急状态后吸收临床、公共
卫生等专业人员组成应急专业组,负责紧急应对、处置的技术指导。坚持“早预测、早动员、早部署、
早培训、早督查”的“五早”原则,加大综合防控力度,手足口病疫情连续两年控制在全省较低水平,
没有死亡病例发生。面对突如其来的甲型H1N1流感疫情,坚持“高度重视、积极应对、联防联控、
依法科学处置”,迅速建立了15个政府部门分工负责的甲型H1N1流感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卫生系统在
最短时间内完成了疫情应对能力评估和全系统全员培训,确定了定点救治医院和后备医院,严格按照
诊疗方案和技术规范开展病人诊疗工作,迅速完成了重点人群疫苗接种和服用中药预防甲型H1N1流
感工作,有力防止了疫情传播扩散,保障了投资贸易洽谈会、第十一届全运会赛事、“枣庄二日游”
等重大活动圆满举行。

【实施学科带动战略】 在全市启动了以争创名优学科、争当名优学科带头人为主题的“学科建设推
进年”活动,经省医学会专家审评,从全市58个候选学科中,精中选优地评选出10个名优学科、20个
重点学科、25个重点专业和10位名优学科带头人。按照卫生、财政部门出台的优惠政策,对10大名优
学科带头人每人奖励1万元,作为学科发展和学术研修的“种子基金”。这在枣庄市卫生系统是史无
前例的,充分体现了局党委对学科建设的高度重视,也大大激发了广大卫生技术人员提高业务水平、
参与学科建设活动的积极性。

【卫生强基工程顺利实施】 加快机制创新,着力将“卫生强基”工程打造成统筹城乡卫生事业发展
的品牌工程。三年共投入资金7300多万元,有77个单位参加了定点帮扶,派出专业技术骨干1100余人,
234个基层单位成为帮扶受援单位,受益群众320余万人。开办“名医讲坛”11期、各种学术讲座38次,
培训基层医护人员4645人次。在全省率先实施“农民健康”工程,市、区(市)、乡镇三级政府投资
750余万元用于农民健康教育“八个一”工作,即“办好一个栏目、上好一堂课、每户一本书、设立
一个健康教育咨询点、演好一场戏、放一场电影、建一个卫生宣传栏、建立一份健康档案”,受到了
广大农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得到了王随莲副省长的充分肯定。

【中医事业发展步伐加快】 新城中医院建设项目于4月2日正式奠基动工。国家建设资金630万、市
政府配套资金2720万元,共计3350万元资金已全部划拨到财政监管的单位基建专用账户,累计完成投
资1580万元。为确保将新城中医院建设成为枣庄市卫生系统优质工程、廉政工程,实行了“工程优质、
干部优秀”双签字廉政目标责任制,建立了廉政风险保证金制度,从规划设计、建材采购、建筑施工、
质量监理等一律采取面向社会公开招标,市检查部门全程监督的方式,有效地杜绝了暗箱操作和商业
贿赂行为,确保了工程质量。目前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基槽挖掘工作基本完成,计划于2010年12月底
完工。邀请市政协领导对枣庄市中医事业发展情况进行全面调研,中医工作被列入2010年市政协重点
提案内容。

【对口支援灾区卫生工作】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枣庄市立即成立卫生救援领导小组,组建了卫生
监督、卫生防疫和医疗救护预备队,在最短时间内投入到都江堰市和北川县小坝乡的抗震救灾工作。
进入灾后重建阶段,枣庄市先后共向灾区派出医疗卫生救援队15批170人次,承担了小坝乡和北川县
的医疗卫生对口支援工作任务。2009年12月份,枣庄市的对口支援任务圆满完成,先后有22位队员被
北川县卫生局聘任为县级医疗卫生机构领导班子成员和中层干部,有6个单位、145位同志获得卫生部
和省、市表彰。特别是枣庄市代表省卫生厅对口支援北川县临时医疗保健中心期间,创造性地建立了
“四三”管理机制,得到省卫生厅驻川指挥部的高度评价,成为此后各支队伍的管理“样板”。

【卫生文化建设】 以“勤学善思、敬业奉献、创新进取”作为卫生文化的核心内容,充分发掘体现
行业特点和职业精神的文化建设载体,成功举办了庆祝建国六十周年书画摄影展、医护核心制度电视
大赛、院前急救技术比武、“十佳”事迹报告会、市卫生局机关“应知应会”知识竞赛等大型卫生文
化活动,枣庄市立医院在全市率先举办了以“弘扬大医风范、推进学科发展”为主题的“医师节”系
列文化活动,充分展示了新时期“医者”的高尚无私的人格形象和奋发昂扬的精神风貌。在2008年的
全市卫生工作会议上,“卫生文化”作为一种先进的行业管理理念一经提出,立即得到了行业内的热
烈响应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经过两年的不懈努力,枣庄市的卫生文化建设成功破题,反映卫生工
作者精神气质、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卫生文化体系初步建立,卫生文化作为竞争“软实力”的“硬价
值”正在逐渐显现。
(孔庆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