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市政建设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4&A=2&rec=86&run=13

建国前,枣庄、峄城、薛城、台儿庄、滕县5个城镇总面积为5.58平方公里,人口61200人,道路总
长度20.4公里,道宽4至6米,土质路面;街心低洼,明沟排水,沟渠常年失修,塌陷堵塞严重,污水
顺街流泄。
建国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城市建设。50年代,对旧有街道、排水沟渠进行了整治和疏通。60年
代,旧城区土地利用率饱和,各项建设突破旧城规划,向外开拓。70年代,随着新城区的建设,市政
工程建设有了较快的发展,新辟道路51.5公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民政府加快了城市道路的
建设。1981年至1984年市政工程建设投资达1511万元,为建国后30年市政工程建设投资总和的2.1倍。城
区面积扩大到27平方公里,道路总长度达129公里,铺装面积126万平方米,人均占有3.15平方米,城区
道路形成了网络,提高了功能,沟通了城乡物资的交流。
市驻地市政工程设施枣庄1958年前是原峄县北部的一个镇,人口13000人,面积1.4平方公里。枣庄
煤矿座落于镇区北部,南部为商业居民区。镇区有街道21条,总长5.5公里,土质路面,街道狭窄,房
屋破旧,市政工程设施简陋。民间有“一个岗楼一个兵,一把花生吃全城,污水遍地流,十路九不通”
的流言。
1963年制定了枣庄旧区城市规划,先后整修了火车站广场,开通了胜利路,拓宽了北马路、解放
路、君山路、煤城路、青檀北路,构成了环形道路骨架。至1978年,城区面积扩大到7平方公里,铺装
道路16.98公里,铺装面积19.67万平方米,治理排水沟渠11公里,架设路灯249盏。市区面貌有了较大改
观。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城市建设离开压煤区, 重点发展了文化路以南新区,城区面积扩大到
15.7平方公里,道路长度达47.8公里,铺装面积50万平方米,敷设排水管道17600米,架设路灯773盏。
至1985年,有主要干道8条。
文化路。东起田屯至西郊,全长2900米,宽32米,沥青路面,两侧有行道树,埋设的地下排水管
道,由西向东流入市外沟渠。车行道外侧架有路灯。
青檀路。北与龙山路、南与十里泉路连接,全长6095米,宽40米,沥青路面,为三块板型道路。
机动车道居中,两侧为非机动车道,各宽5米,由绿化带隔离。人行道置於最外侧,道路两侧埋有排
水管道,污水由北向南流入河道。钠型路灯架设於道路两侧。
光明路。东起解放南路,西与青檀路连接,道路东端建有立交桥,道路长1300米,路宽40米,为
三块板型的沥青路,机动车道居中,宽40米,两侧为隔离带。隔离带外侧为非机动车道,宽6米。沿
机动车道两侧架有钠型路灯。与振兴路交接处置有转盘道,道旁植有长青树,埋有排水管道,污水由
东西向流入河道。
解放路。北起北马路,南接峄枣公路,沥青路面,长2200米,宽40米,两侧架有路灯,地下铺有
排水管道,与君山路交叉口处建有街心花坛,植有常青花木。市政府机关驻在道路南首东侧。道路中
段两侧建有人民广场、人民公园。南北车辆多集中此路行驶。
胜利路。原为旧城区的安宁街、安全街、中心内街。60年代末期将三条街道扩建延伸,易为今名。
胜利路西起西郊,东接解放路,长2265米,宽20米,沥青路面,两侧设有路灯、排水管道,商业网点
分布道路两侧。
滕县市政工程设施建国前滕县城区东西长900米,南北宽700米,呈长方形。城区面积0.63平方公里,
有东关、西关、东门里、西门里等主要街道4条,共长5.9公里。除县衙街铺有石板条外,余系土质路
面,一般宽4至6米。街心低洼,道路狭窄,无排水沟渠,污水顺街心流入低洼坑塘。
建国后,滕县对旧城区街道进行了改造、扩建、延伸,新开辟宽敞的杏坛路、荆河路、大同路,
铺设了排水管道,架设了路灯。至1985年城区面积达5.4平方公里,有道路46.6公里,铺装面积47.6万平
方米,排水管沟32公里,路灯529盏,形成纵横城区的网络。城区主要干道3条。
杏坛路。西起津浦铁路,东到东北坦,长3500米,宽15米,沥青路面,是贯穿城区的主要道路。
道路两侧植有行道树,架有路灯。
荆河路。为连接济(宁)枣(庄)公路的城区大道,全长4890米。路宽30米,沥青路面。两侧植
行道树,架有路灯。道路东端建有荆河桥,为5孔钢筋混凝土整体浇铸助波双曲拱桥,桥长118米,车
行道宽10米,两侧人行道,宽1.25米,荷载20吨。
新兴路。北起赵王河,南至城河北岸,全长2170米,宽20米,原为城墙、城壕,1952年折墙填壕
建街。1978年定名为工农兵街,1973年铺装路面,1982年易为今名,两侧植行道树,架有路灯,是城区
的商业大街。
峄城市政工程设施建国前,峄城城区面积1平方公里,有南北向街道4条,东西向街道3条,长3070
米,宽4至6米,土质路面,街心低窄,坎坷不平,污水顺街流,晴日尘土飞扬,雨天泥水遍地。城区
环境脏乱不堪。
建国后,对城区旧有街道进行了整修铺装。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城区向外扩展,旧城垣或拓为
街道,或扩为商业区。至1984年城区面积达3.7平方公里,有道路13条,长10.64公里,铺装面积82500平
方米,道路两侧砌筑了排水沟渠,主要街道栽植了行道树,架设了路灯。城区主要街道3条。
承水路。1958年修建,全长1720来,宽22米,沥青路面,是连接枣(庄)至台(台儿庄)公路和
枣庄至兰陵公路的主要道路。道路两侧植行道树,架有路灯,是城区的商业大街。
宏学路。南起承水路,北至坛山路,1983年铺装沥青路面,全长996米,宽25米,两侧植行道树,
架有路灯,是城区的南北干道。
坛山路。西起枣(庄)徐(州)公路,东与仙坛路连,沥青路面,长1980米,宽35米。两侧植行
道树,架有路灯。区政府机关建于道路北侧。
台儿庄市政工程设施台儿庄始建于1647年,四周筑有城墙,其东西南北各为1.5公里,呈正方形。
1946年毁于战火。
建国前,城区有街道5条,长4公里,各街道宽约4米,为土质路面,无排水沟渠。桥梁2座,一为
大木桥,建于1945年,跨越古运河道上,桥长100米,宽8米。一为北门桥,建于1938年,为3孔石桥,
长7米,宽3米。两桥于1946年毁于战火。
建国后对城区进行了综合治理,开通了城区道路10条,全长14.8公里,铺装面积11.8万余平方米,
铺设排水管渠4200米,架设路灯260盏,修建了沟通苏、鲁交通的台儿庄大桥。城区主要街道2条。
枣徐路。建于1967年,区境段两端与枣庄至徐州的公路连接,全长1800米,宽30米,沥青路面。
建有跨越运河的混凝土开敞式大桥,长584.5米,车行道宽7米,由山东省水利厅南四湖流域治理工程
局设计,水利厅工程队承建,载重量为十三级。
金光路。东起枣徐路,西至叶港路,沥青路面,长1000米,宽30米。两侧植行道树,架有路灯。
区政府机关建于道路北侧,是贯穿城区的交通干道。
薛城市政工程设施 1949年,薛城城区面积0.3平方公里,有街道2条,长2公里,狭窄拥塞,晴天
扬灰,雨天和泥,污水四处流溢。
建国后,对旧有的街道进行了改造和扩修,砌筑了排水沟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城区道路
建设有了较快的发展。1979年开辟了永福路、临山路、永兴路、新华路。城区面积扩大到3.9平方公里,
为建国初期的13倍。1985年城区有道路8.8公里,铺装面积8万平方米,排水沟渠4.2公里,架设路灯288
盏。新辟道路,路面平坦,两侧植行道树,架有路灯,车辆畅通,各街道与车站、货场、仓库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