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古城、旧镇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4&A=2&rec=79&run=13

滕县城 滕县县城居县境中部,东经117°09′,北纬35°05′,海拔61至68米。地势由东北向西南
倾斜,东、南为城河,北是赵王河,西有京沪铁路穿过,城区面积12平方公里。
唐之前,县城在今火车站西北处。公元817年(唐元和十二年),县城东移2里(在今县城中心),
围筑土城,初置6条街12条巷,后增建有11条街13条巷。1369年(明洪武二年),将土城砌以砖石,筑
梁坝堰(在今前洪村东),引南梁水(今城河),穿越黄山桥入护城壕。1512年(明正德七年),筑
廓墙以护四关,墙周长10里余,建门楼4座,东为“清尘”,东南为“朝阳”,南为“迎熏”,北为
“迎恩”。1472年(明成化八年),用土复城墙增高2尺,拓宽3尺,并饰建女墙、垛口、望角楼和24
个城堡。4个城门上各建门楼,其东曰“宗鲁”,西曰“怀古”,南曰“迎熏”,北曰“望阙”。城
墙周长5里余,高3丈5尺,宽1丈5尺。城壕深1丈5尺。城壕口设有木质吊桥。
清代先后3次重修城墙。1668年(康熙七年),郯城发生8.5级地震波及滕县,城廓城墙全部倒塌。
1767年(乾隆三十二年)重修城池,恢复旧观,并新增街13条,巷31条。1854年(咸丰四年)和1893年
(光绪十九年)两次重修城墙。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于城墙外侧建空心炮台2处。
民国前期,城墙尚属完好,墙外侧为大型细面基石,砖墙到顶,上列垛口,内侧为三合土夯筑,
砖砌内沿,女墙压顶,四门修有登城马道,墙四拐角内圆外突。角马城门之间各有或空或实的炮台突
出墙外,四门皆有内外两门,外门呈半圆形称“关门”,两门之间称瓮城;内门顶上有石围砖心平台,
上建城楼,叠脊简瓦,垂椽飞檐,雕梁画栋,俨若亭阁。门上额均有石刻,东内门为“云连东岱”,
外门为“宗鲁”;西内门为“宝庆西畴”,外门为“怀古”;南内门为“化洽南离”,外门为“迎熏”;
北内门为“恩承北极”,外门为“望阙”。城墙顶东南角有奎星楼(康熙年间知县常申建),楼上悬
有奎星雕像。城壕依旧,但大都淤浅无水,4座浮桥于民国初年改建成石砌拱桥。桥侧装石栏,桥面
铺条石。四门桥型基本一致。1918年,复筑廓墙,墙为三合土板夯,高约6米,周长约5公里。1934年,
生克昭捐银币千元又修城墙。1938年3月,日本侵略军攻袭县城,县城惨遭破坏,廓墙被毁。后又修补。
1945年和1948年,在两次解放县城战火中,廓墙毁废。后群众铲平廓墙,扩建民房。建国后,自1952年
起,开始拆残墙,填城壕,建新街。
峄 城 峄城原为峄县驻地,本为峄州。1369年(明洪武二年)峄州改为峄县,筑土城,周4里,高1
丈5尺,厚1丈4尺,建有4门,东曰“兴贤”,西曰“迎恩”,南曰“望仙”,北曰“近圣”。1446年
(明成化二十二年),始砌以石。1498年(明弘治十一年),1512年(明正德七年),相继增修。1530
年(明嘉靖九年),建东西门楼和月城。1546年(明嘉靖二十五年)建成。1582年(明万历十年)增
筑更铺。
清代,1685年至1858年(清康熙二十四年至咸丰八年)7次修缮,均无大工。
民国后,城垣抱残守缺,多处倾圮。解放战争中城垣毁于战火。建国后,未再修复。
峄城,建国前城区面积1平方公里,有南北街4条,东西向大街1条。
台儿庄 台儿庄是1604年(明万历三十二年)在总河李化龙的主持下开挖韩庄新运河后发展起来的
水旱码头。明末清初兴盛时人口达56000人。1647年(清顺治四年)台儿庄筑有城垣,东西南北各为1.5
公里,墙高3米,上砌垛口,建有4门,东曰“阳升”,西曰“台城1日志”,南曰“惠迪吉”,北曰
“中正”。4门门楼高2丈,砖木结构。1855年(清咸丰五年),黄河改道北徙,山东运河中断。1901
年(光绪二十七年)废运河,台儿庄的航运事业逐渐萧条。1938年日军入侵台儿庄,台儿庄城遭到破
坏。1946年国民党军队进攻鲁南解放区,台儿庄城垣毁于战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