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人口与经济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4&A=2&rec=71&run=13

人口与生产 全市工农业总产值1949年为7209万元,每人平均51.65元,到1984年总产值达到275155万
元,每人平均987元。35年内总产值增长了38.2倍,而人均产值只增长18.9倍。
全市农业总产值1958年8612万元,平均每人48.2元,1984年达到106882万元,平均每人383.5元。28年
的时间农业总产值增长18.6倍, 而人均产值只增长7.9倍。 1956年粮食亩产158斤, 总产量89468万斤。
1984年粮食亩产增至609斤,增长2.8倍;在耕地面积减少的情况下,粮食总产量达255195万斤,增长1.8
倍。而1984年人均占有粮食只由1956年的538斤,提高到915斤,28年的时间仅增长0.4倍。
人口与土地 1597年(明朝万历二十五年)枣庄地区官地民田37928顷(每顷100亩),总人口167317
人,每人平均耕地22.7亩。1847年(清朝道光二十七年)总人口438328人,耕地380万亩,每人平均8.7
亩。1911年总人口699628人,耕地378万亩,每人平均5.4亩。1949年底,总人口139万人,耕地371万亩,
人均2.67亩。1983年至1985年,三年内全市各项建设占地43697亩。1985年底,全市耕地还有3008万亩,
人均只有1.07亩。
人口与就业 1982年全市在业人口占总人口的54.27%,有15万劳动适龄妇女还没有从家务劳动中解
放出来。城镇待业青年有3849人。全市15周岁以下少年儿童组人口已达891104人,在今后的十几年内每
年都将有6万多人成为劳动适龄人口。全市全民和集体所有制单位的职工1978年末为188184人,到1984
年末增加到239451人,七年共增加51267人,平均每年招收工人7323人,每年进入劳动年龄的人口,给
社会就业造成一定压力。
人口与消费 1984年全市社会商品零售额为86562万元,比1958年的10297万元增加9倍。1984年平均每
人310.6元,比1958年的人均57.6元,只增加5.3倍。
人口与社会负担 1982年全市0至14岁少年儿童占全市总人口的32.73%,比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
时的40.82%,降低8.09%;65岁以上老人占全市总人口的5.06%,比第二次人口普查4.31%上升0.75%;
15至64岁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62.20%,比第二次人口普查时54.87%上升7.33%。全市人口年龄中位数
为23岁。
从1964年至1982年的18年间,青壮年人口迅速增加,劳动人口净增57.74万人,少年儿童人口大幅
度减少,社会总负担系数显著下降。1964年全市每100名劳动人口(15至64岁)要负担82个被抚养人口,
其中抚养少年儿童74人,老年人口8人,负担系数较高。到1982年,每100名劳动人口,只抚养61人。其
中负担少年儿童53人,比1964年降低21人;负担老年人口8人,与1964年相同。1982年同1964年相比,社
会劳动人口的负担程度大大减轻了。
总负担系数农村比城镇高19.6%,比全市高9.3%;负担少年儿童系数农村比城镇高16.7%,比全
市高6.8%;负担老年人系数农村比城镇高2.9%,比全市高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