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人口寿命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4&A=2&rec=66&run=13

新中国建立前,因社会制度不合理,加之战争、灾荒、瘟疫等原因造成人口大量死亡,婴儿的出
生率和死亡率都高。解放前夕,人口平均寿命只有35岁。枣庄市妇幼保健院于1985年10月5日在市中区
市郊乡北龙头村作过调查:房张氏、魏刘氏等9位老年妇女,从1920年到1948年的28年间,共出生(活
产)71人,死亡36人(其中婴儿27人),占50.7%。
建国后,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不断提高,寿命也在不断提高。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时,峄县
总人口57.5万人,70岁以上老人18748人,其中90岁至99岁的87人、没有百岁以上的老人。1964年第二次
人口普查时,全市70岁以上老人17325人,其中90至99岁的31人,百岁以上2人皆为女性。1982年第三次
人口普查时,全市人口平均寿命71.9岁,比全省人口平均寿命70.2岁高1.7岁。男性的人口平均寿命70.6
岁, 比全省男性人口平均寿命68.7岁高1.9岁; 女性人口平均寿命73岁, 比全省女性人口的平均寿命
71.7岁,高1.3岁。70岁以上老人共有82223人,占全市总人口的3.02%。其中男性35119人,占42.71%;
女性47104人,占57.29%。
在70岁以上老人中,70岁的老人75841人,占长寿老人的80.08%。其中男性29 148人,占44.27%;
女性36693人, 占55.73%。 80岁老人15618人, 占长寿老人18.99%。其中男性5755人,占36.85%;女性
9.861人, 占66.15%。 90岁老人759人,占长寿老人0.92%。其中男性215人,占28.33%;女性544人,占
71.67%。百岁以上老寿星7人,占长寿老人0.01%。其中男性1人,占14.29%,寿龄101岁;女性6人,占
85.71%,最高寿龄108岁。
这些长寿老人,从民族构成上看,汉民族占87.2%,少数民族占12.8%。从文化程度上看,文盲、
半文盲占91.2%。从性别上看,女性多于男性。从居住地域上看,居住生活在农村的多,居住生活在
城镇的少。这些已过耋耄之年的长寿老人,勤劳乐观,生活规律,愿吃素食,不用烟酒,终身生育不
多,居住条件适宜。市中区周村乡黄山涧村张木元,寿龄101岁,他长年参加劳动,如搓麻绳、喂猪、
上山砍柴并能背回家。峄城区土楼河乡曹庄的王杨氏,寿龄108岁,她头脑清楚,尚能从事一些轻微
家务劳动,如喂鸡、做针线活等。市、区县政府非常尊敬和关心百岁老寿星,党政领导亲自看望或派
专人慰问,医务部门为老寿星们检查身体,妥善安排其晚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