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机械变动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4&A=2&rec=59&run=13

人口的国内移住及流动 明太祖朱元璋屡将山西“丁多田少”和“有丁无田”户迁于山东。洪武
二十二年九月,一次就将山西泌州“告愿立募屯田者”迁来山东580户。滕县今存(户藏)的425部族
谱中,115部记为明初迁入滕籍,225部记载为明洪武、永乐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居滕地。清光绪三十
年,滕县户族较大的十二姓,其中黄、张、王、侯、杨五族,族籍是山西洪洞县,迁滕纪年皆系洪武
年间。大坞镇大刘庄《刘氏族谱》记有“刘氏于洪武二年自山西临汾县经单县迁居滕县,村因姓为名”。
全县1265个自然村, 立村年代为战国及以前的34个,汉代18个,隋代4个,唐代27个,宋代45个,元代
45个,明代687个,清代365个,民国10个,建国后26个,无考据的4个。明代建村占总村数的54.3%。清
末民国初,随着煤矿业的发展,枣庄人口增多。清光绪八、九年间,中兴煤矿工人3000余人,除当地
农民外,其余来自上海、广东和莱芜、新泰等地。1942年,日军从河南省开封裹来枣庄煤矿4000余人。
建国之后,人口大的变动,主要是在50年代末。1956年以后党和政府开始动员人多地少的山区和
水库库区、运河、伊家河两岸的农民向东北移民。去向主要是黑龙江省的富裕县和克山县等地。1957
年至1958年,枣庄地区三次迁出5000多户、20000余人。后因思念故土或因不服当地水土等原因,不少
人又自流回来。1958年大炼钢铁,开挖露天煤矿,筹建峄山钢铁厂。这时,从上海和本省的菏泽、济
宁等地区先后调入干部、职工和民工14.7万余人。其中,从上海调来2万人,菏泽地区8万人,济宁地
区4万余人。后来多数工厂下马,露天煤矿停挖,1959年末大部分又返回原地,留枣入籍者有5万人左
右。此后,人口流动量不大。从1971年至1985年的15年间,全市共迁出503754人,迁入543064人。
人口的国际(地区)流动 本世纪初,枣庄地区始有华侨3人。1985年,全市定居国外的华侨、外
籍华人及港澳同胞有1477人。分布于美国505人,加拿大90人,日本67人,澳大利亚37人,北朝鲜21人,
法国11人,英国15人,西德2人,荷兰2人,巴西7人,罗马尼亚1人,泰国61人,印度尼西亚35人,越南
11人,菲律宾20人,西班牙5人,玻利维亚10人,阿根廷4人,柬埔寨6人,厄瓜多尔2人,苏联4人,印
度8人,新加坡24人,马来西亚48人,哥斯达黎加4人,斯里兰卡3人,毛里求斯1人。定居港澳的同胞
有473人。华侨及港澳同胞多从事教育、医疗卫生、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商业贸易等职业,有5人获
得博士学位。全市有归国华侨55人,华侨、归侨、港澳同胞、外籍华人眷属1441人。
外国侨民居于枣庄市的人口很少,到1985年只有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