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虫 灾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4&A=2&rec=50&run=13

1538年(明嘉靖十七年),滕县飞蝗蔽天,害稼。翌年,蝗虫害稼尤甚,室庐床榻皆满。
1640年(明崇祯十三年),峄县大饥,前此旱、蝗频年,民掘草根剥木皮,皆尽。父子相食,白
骨纵横。
1664年(清康熙三年)6月,夜,滕县忽闻空中流水声,飞虫蔽天而至。
1671年(清康熙十年)秋,滕县土蚕伤禾稼。
1691年(清康熙三十年),滕县蝗灾。
1711年(清康熙五十年)秋,滕县飞蝗蔽天。
1716年(清康熙五十五年),峄县蝗灾。
1744年(清乾隆九年),滕县蝗虫蔽天。
1748年(清乾隆十三年),滕县麦被虫害。
1784年(清乾隆四十九年),峄县旱,有蝗。翌年5月,虫害稼,虫生食禾苗殆尽。
1802年(清嘉庆七年)夏,峄县大旱,飞蝗蔽天,食禾豆几尽,邑大饥。翌年夏,弥月不雨,蝗
败稼。
1805年(清嘉庆十年)夏,滕县飞蝗蔽天,食生草皆尽。7月,峄县蝗。
1812年(清嘉庆十七年)夏,峄县蝗,是岁麦苗尽枯,蝗自西南来,平地深半尺,所过谷菜皆空,
人多流亡。
1821年(清道光元年)9月,峄县蝼蝈生食麦。
1825年(清道光五年),滕县虫五色,食禾穗殆尽。
1834年(清道光十四年)夏,滕县蝗。7月大水,有蝗。翌年6月,峄县蝗。
1837年(清道光十七年)秋,峄县蝗。翌年夏,大旱,蝗。
1842年(清道光二十二年)峄县虫害稼。虫青色,食谷几尽。
1843年(清道光二十五年)夏,滕县谷将实,虫自叶生,食叶俱尽,穗槁不实。
1846年(清道光二十六年)6月13日,滕县飞蝗过西南境,害禾。峄县有蝗,蝗多颇伤禾稼。
1856年(清咸丰六年)春,峄县大旱,蝗败稼。秋旱,虫害稼,食豆苗几尽。
1857年(清咸丰七年)夏,峄县旱,蝗蝻生,败禾稼。
1875年(清光绪元年)秋,峄县虫败稼。
1897年(清光绪二十三年)秋,峄县虫伤稼。
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7月,峄县虫败稼。
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夏,峄县蝗败稼。
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6月,峄县蝗伤稼,7月蝗子复生,遍野黄豆角内生虫,减收。
1920年,滕县飞蝗过境,所袭之地作物被吃光,有百姓靠食野菜树皮活命。
1921年,滕县蝗灾。
1923年,滕县高粱生蚜虫,秫叶殆尽,后又生花盖虫,减产一半。
1928年,峄县受蝗虫灾害。
1938年,滕县蝗灾,失收。
1939年,滕县受地下虫害,高粱受灾20万亩。
1941年,滕县春旱,蝗灾。人食树皮,草根殆尽。
1942年7月,滕县蝗虫遍野,谷禾、芦苇几被吃光。大饥,米昂贵,集市抢粮,饿殍载道。
1943年,峄县、滕县受蝗虫灾害,峄县农作物被啃食殆尽。
1944年,峄县蝗虫灾害。
1949年夏,滕县谷子生虫灾。
1950年夏,滕县、峄县发现蚜虫,花生、高梁、豆子等作物减产。
1951年7月,滕县发现蚜虫,棉、烟、麻、花生受害。薛城区出现地下害虫,麦苗受害面积99万亩。
1952年7月,滕县蚜虫、五色虫相继出现,蔓延甚广,高粱、花生、棉、烟等受害甚重。
1953年春,滕县先后出现金针虫、土蚕、蛴螬、蚜虫、高粱白蝎虫等。
1954年春,滕县出现红蜘蛛、地下虫。
1955年春夏,滕县发生臭蝙虫、高粱五色虫、玉米钻心虫等虫害。
1959年,枣庄市大面积虫灾,达46.6万亩。滕县有9个乡、镇受灾。国家派飞机前来灭蝗。
1963年,枣庄市发生蝼蛄虫害,面积达80万亩。
枣庄市近百年来发现的蝗虫种类有:东亚飞蝗、尖翅蝗、花尖翅蝗、小车蝗、短星翅蝗、黑背蝗、
笨蝗、稻蝗、负蝗、棉蝗、沙拉子蝗等,计11种。自1959年发生一次较严重的虫灾之后,经过群防群
治,蝗虫灾害逐年减少。其他比较严重的虫害有:地下害虫蝼蛄、蛴螬、金针虫等,其中以蛴螬危害
最大。小麦红蜘蛛是一种常发性虫害,自建国以来,每年都有不同程度地发生,一般年份受害面积在
30至40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