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雹 灾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4&A=2&rec=49&run=13

1516年(明正德十一年)4月,峄县有雨雹,小如牛目大如杵,禾稼尽伤,人畜亦间有伤者。
1556年(明嘉靖三十五年)夏,滕县大雨雹,大者如鸡卵,小者如弹。小宫村积雹如丘,伤禾稼。
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5月,峄县雨雹,大如卵子。
1686年(清康熙二十五年)4月,滕县雨雹。
1698年(清康熙三十七年)4月27日,滕县大风发屋,震雷雨雹。
1748年(清乾隆十三年)5月13日,滕县雨雹,大如臼,民房舍坏损无算。
1753年(清乾隆十八年)5月,滕县雨雹,冰水成渠,树木皆槁。
1797年(清嘉庆二年)4月,滕县大风雨雹,麦损。
1799年(清嘉庆四年)夏,滕县大雨雹,麦禾尽没。
1800年(清嘉庆五年)5月20日,滕县雨雹,有大如碌碡者,禾皆损。
1801年(清嘉庆六年)5月,峄县南常社大雨雹,败稼。平地尺许,有大如碾碓者,禾豆尽伤。
1803年(清嘉庆八年)5月12日,滕县钜山村雹大如斗。
1814年(清嘉庆十九年)6月,峄县雨雹,大如杵。
1817年(清嘉庆二十二年)5月24日夜,滕县雨雹,平地半尺,禾黍尽伤,宿鸟多死。
1818年(清嘉庆二十三年)5月,峄县大雨雹,雹有大如碾盘者,数日不化消,禾尽伤,宿鸟多死。
1826年(清道光六年)2月,峄县雨雹。
1835年(清道光十五年)3月,峄县大雨雹,伤麦。
1836年(清道光十六年)4月,峄县大风,雨雹,伤麦,秋大旱。
1839年(清道光十九年)夏,峄县雨雹,败稼。
1841年(清道光二十一年)8月,峄县大雨雹,平地雹深尺,阴平社尤甚,菽芋皆伤。
1848年(清道光二十八年)4月,峄县雨雹。
1849年(清道光二十九年)4月,峄县、滕县大雨雹,大如斗,沟浍皆盈,朱家村、棠阴一带二麦
皆空。
1852年(清咸丰二年)3月,峄县大雨雹,岁大歉。
1925年5月7日,滕县降冰雹,小麦减产一半。
1952年6月,滕县遭雹灾。
1953年,滕县先后发生水、旱、雹等灾害。
1954年,滕县5个区36个乡遭雹灾,砸坏庄稼59369亩。
1961年6月27日,滕县遭风雹雨袭击,受雹灾最重的是鲍沟公社。
1964年4月29日, 滕县的店子(今山亭区) 、界河、龙阳等4处公社44个大队遭受雹灾,受灾小麦
18420亩。
1974年4月,滕县的木石、官桥、柴胡店、张汪、东郭、南沙河、城郊等18个公社遭受冰雹袭击。
冰雹大如拳头,小如山楂,35万亩麦田受灾。
1984年5月29日,台儿庄区张山子至薛城区周营一线遭雹灾,造成农作物减产70%。
1985年6月10日, 张汪、柴胡店交界处遭冰雹袭击,雹大直径1厘米左右,伴有大风和暴雨,历时
20分钟,受灾面积6000亩,十字河村受灾最重。同年7月4日,级索、西岗、鲍沟、张汪等8个乡镇先后
降冰雹,历时50分钟。雹最大直径4厘米。
枣庄市冰雹天气一般出现在春、夏、秋三季间,4月至6月是冰雹集中期。滕县集中在6月份。枣
庄市区以南多集中在4月份,最早出现在4月上旬,到9月下旬为止,个别年份10月份仍有较严重的冰雹
出现。冰雹一般为豆粒大小,直径为5至8毫米,最大直径5厘米左右,个别年份曾降直径10至15厘米的
冰雹,危害严重。
枣庄市山丘地带降雹较多,平原洼地降雹较少,一般自西北向东南方向呈线状移动降雹,当地群
众总结为“雹从西北来”,“雹打一条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