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旱 灾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4&A=2&rec=46&run=13

1593年(明万历二十一年),峄县大旱。
1615年(明万历四十三年),峄县旱,大饥。
1665年(清康熙四年)春,峄县、滕县大旱。发金赈济,本年钱粮蠲免。
1678年(清康熙十七年)夏,峄县大旱。
1785年(清乾隆五十年)春,峄县、滕县大旱。大热,西万村雷火焚树,济运放黄河水入微湖。
次年,春大饥。
1787年(清乾隆五十二年)夏,滕县大旱。
1802年(清嘉庆七年)夏,峄县大旱。
1808年(清嘉庆十三年),峄县旱,大饥。
1812年(清嘉庆十七年),滕县大旱。
1813年(清嘉庆十八年)春,峄县大饥。夏,大旱,慧星见,燕巢于树。
1814年(清嘉庆十九年),微湖涸,滕县麦秀双岐。
1823年(清道光三年)夏,滕县大旱。
1824年(清道光四年)夏,峄县白虹贯日;六月初一,日食,既大旱,虫食禾。
1838年(清道光十八年)夏,峄县大旱。
1856年(清咸丰六年)春,峄县大旱。
1875年(清光绪元年),峄县大旱。
1918年9月至翌年6月,峄县一带长达8个月无雨,造成特大旱灾,小麦绝产,春播贻误,水源枯竭,
生机断绝,饥民背井离乡。
1926年夏,滕县大旱,人食树皮、树叶、草根殆尽,野有饿殍。
1939年峄县大旱灾。
1960年4月至6月少雨,滕县旱情严重。
1970年春旱,自1969年10月至1970年4月15日,枣庄市平均降雨35.8毫米,严重威胁农作物生长。
1977年春旱。枣庄市自1976年冬始,连续280天未下过透地雨,水库干枯,河水断流,出现历史上
罕见的大旱。
1981年大旱。 连续7个月未降一次透地雨雪, 为近三十年同期降水量最少年份。所有河道断流。
130座小水库和800座塘坝干枯无水,地下水位下降,仅5%的机井能继续利用。全市45个乡镇人畜缺水,
受旱面积260万亩,绝产40万亩。冬旱连春旱,夏季伏旱,至秋种时又发生严重秋旱,降雨量比常年同
期总量少36.8%。至9月下旬,全市受旱面积严重的达250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80%。
1982年春大旱。继1981年大旱之后,地上蓄水骤减,地下水位下降。从1981年10月至1982年5月,全
市平均降雨146.6毫米,比常年偏少34%,是30年来少有的干旱。
枣庄市旱灾的特点:干旱灾害发生频繁,平均一年一遇。其中山亭以东山丘地带一年三遇,春旱
突出,平均一至二年一遇,旱期长,受旱面积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