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地貌发展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4&A=2&rec=18&run=13

枣庄地区地貌形态复杂多样,既有构造地貌类型,又有侵蚀、堆积地貌类型。地貌规模存在中地
貌、小地貌和微地貌三个地貌等级。
枣庄地貌格局奠基于中生代燕山运动,后经上亿年的变化发展,形成今日地貌形态。中生代晚期
以后,枣庄地区地貌演变经历了两次大的旋回过程。第一次旋回,开始于燕山运动(1.4亿年),地
表形成3000米以上的高度差。燕山运动以后,地壳经历3千多万年的相对稳定时期,经受外力风化侵蚀,
地面被夷平,形成鲁中期夷平面(距今约0.6亿年)。第二次旋回,开始于喜马拉雅运动(0.6亿年),
在原构造断裂基础上,又一次形成500米至600米的高度差,在此之后,地壳再次处于相对稳定时期,
外力作用下高地被解体,形成岭谷相间的低山丘陵区。谷底与盆地海拔相同连成一体并稍向外围倾斜
的平坦地面,就是第二次所形成的夷平面。因在薛城为典型,故称临城期夷平面。距今约1300万年。
第四纪新构造运动十分活跃,在地貌上的表现:地壳间歇性抬升,流水下切,临城期剥蚀面被分
割,形成二级阶地。低山丘陵区,山麓部位二级阶地广泛分布。盆地区形成山麓剥蚀平台、丘岗和垄
岗(枣庄市区高低起伏的街道即位于这些垄岗之上)。阶地、平台、丘岗和垄岗相对高度一致,顶部
为原临城期至50米,由于抬升幅度越向边缘越小,二级阶地相对高度也越向外围越小。最终消失在古
邵、阴平、周营、薛城、滕县一线上。此线是鲁中南山地与鲁西南平原、苏北淮河平原的转折带。转
折带的东北部位属于抬升区,西南部位属于下沉区,在转折带上地壳既不抬升,又不下沉,厨于典型
的剥蚀堆积条带区。下沉区进入黄淮冲击平原,临城期剥蚀面埋入第四纪覆盖层之下。如第四纪覆盖
层,南四湖湖底达60至80米,台儿庄运河区达20至30米。第二节 地貌类型
枣庄地处鲁中南低山丘陵南部地区。南、西边缘地带是黄淮泛区,属于黄淮冲积平原的一部分。
地势呈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由东北向西南倾伏状。东北部为全市地势最高、切割最强烈、地形最复杂
的群山丘陵区。外围是海拔100至150米的滕、薛、枣山前剥蚀平原。平原向南,从峄城区东部边界至
薛城东,为东西走向的带状丘陵地。再向南,为海拔在100米上下的山前剥蚀平原。西部濒湖地带及
南部沿运河地区为海拔30至40米的沿湖洼地和交接洼地。最南部为一小片丘陵。这样,枣庄地貌表现
为东西向的双波型。山地丘陵的范围,北面一大片,中间一条线,南面一个点。根据类别和规模,枣
庄地区可划分为三个中地貌。

一、低山丘陵
低山丘陵分布面积371.43万亩,占全市总面积的54.6%,主要分布在山亭区,面积142.57万亩,占
山丘面积的39.72%。台儿庄区最少,仅15万亩,占山丘面积的4%。
崮山地形低山丘陵平均海拔500米左右,东北部高于500米,西南部海拔在400米以下,岭顶谷底相
对高度差在280米左右。低山丘陵顶部由一系列方山组成,当地群众称为崮。崮的顶部是一层厚层坚
硬的石灰岩,抗风化能力强,岩层倾角缓,近于水平。下部是砂页岩,岩性软,抗风化能力弱。砂页
岩受蚀,上部厚层石灰岩失去支持力,在重力作用下,顺着垂直节理崩塌。这样的过程连续进行,顶
部石灰岩面积逐渐减小,最终形成崮山地形。崮山地形在低山丘陵区分布广,数量甚多。如高山、抱
犊崮、尖山子、焦山、轲辘崮、鸡冠崮等。
梯田崮顶峭壁以下,岩体为砂页岩,岩性松软,坡度减缓,从坡上到坡下,坡度从25°至35°减
小到8°至10°。坡面覆盖有残积、坡积和冲积物,不易水土保持,成土过程差,不宜开垦种粮,在
其上修成梯田,可栽植果树。
近山阶地在低山丘陵区宽广谷地两侧以及山区与平原、山区与盆地交接处的山麓地带广泛发育。
阶地是原临城期夷平面,后经新构造运动抬升,流水下切,夷平面被分割,形成二级阶地。阶地堆积
有近代坡积、洪积物。二级剥蚀阶地是低山丘陵重要农业作物区。
山间倾斜平地城河、薛河、峄城沙河等河流的上游流经山区广泛发育一级阶地和河漫滩,地势平
坦,构成山间倾斜平地。覆盖层由次生黄土和洪坡积、洪冲积物质组成,质地为泥土、砂和砾石组成,
是山区重要的农业耕作地。
二、山前平原
分布面积181.11万亩,占全市总面积的26.6%,滕县分布较多,占全市平原面积的60.25%。山前平
原又分为山前倾斜平地和山前缓平地。
山前倾斜平地山前倾斜平地属于剥蚀平原,第四纪以来为间歇性微弱上升区,地表微有波状起伏,
第四系覆盖层厚度不一。隆起部位土层浅薄,几十公分以下即为基岩,低凹部位土层可达数米。第四
系覆盖层来源于低山丘陵的洪积冲积物,质地为粗砂和细砂夹粉砂,表层壤化较好,属于褐土,适宜
旱季作物生长。分布范围在低山丘陵区的外围,泥沟、古邵、周营、沙沟、薛城、滕县一线平原区。
山前缓平地地处转折带上,属于剥蚀堆积平原。地面平坦,比降甚小。第四系沉积物从内侧向外
侧逐渐加厚。分布在滕县、薛城南北一线和曹庄、坊上、古邵、马兰一线的窄狭范围内。三、洼 地
分布面积128.18万亩,占全市总面积的18.80%(其中交接洼地111.72万亩,河漫滩1.3万亩,沿湖洼
地12.16万亩),集中分布在台儿庄沿运河和滕县西部濒湖地带。多为冲积、洪积和湖相沉积物组成,
表层质地多为重壤和粘质土。因地势缓平低洼,排水性能差,积水内涝是洼地的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
如遇暴雨,洪水漫溢农田,造成涝灾。如能充分利用排灌设施,解决排涝和灌溉问题,适宜种植粮食
和经济作物,潜力很大。局部洼地可通过改造,发展淡水养殖或种植水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