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地质构造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4&A=2&rec=16&run=13

枣庄地质构造骨架形成于中生代的燕山期。燕山运动在整个鲁西隆起区(又称鲁西台背斜)的表
现是以中部为核心的呈穹窿状隆起,由于张力作用,岩层表面形成放射状和环状张性断裂,继而形成
地垒式的凸起和地堑式的凹陷,岩层未经受强烈挤压,褶皱构造表现不明显、不典型。由于枣庄地区
位于鲁西隆起区的南部边缘,地质构造上的表现同鲁西隆起区构造形式一致,断裂主体为南北向(放
射状张裂体系)和东西向(环状张裂体系)两组。由于在两组主体断裂过程中局部岩体受力不均,在
主体断裂基础上又派生出沿北东向、北西向两组切向断裂。由于断裂生成时代不同,新断裂切割老断
裂,使各组断裂复杂化。总的规律是:东西向断裂生成时代早,南北向断裂生成时代晚,南北向断裂
切割东西向断裂。断裂之间,由于岩层只作上升和下降不等量的垂直位移,构造上形成地垒式的凸起
和地堑式凹陷。岩层原有的水平产状微受扰动,产状平缓,倾向一致。如陶枣盆地,一般认为是向斜
构造,岩层中部新,两边老,但实际是不对称的地堑式构造。此类构造类型在其它地段常能见到。

一、断 裂
1、东西向断裂特征:①断裂总体走向为东西,不同部位有不同程度的偏转,大致偏转为北东向
或北西向,倾角在70°以上,属于高角度的正断层。②断裂有一定的等距性。平均每隔15公里出现一
条东西向断裂。③断裂是划分凸起和凹陷的分界线,断裂既是凸起凹陷生成的原因,又控制凸起和凹
陷的发展。④多数断裂生成于燕山期以前,在燕山期定型。在历次的地壳运动中有不同程度的复活,
燕山期复活最为强烈。
2、南北向断裂特征:①该组断裂甚为发育,主要分布于枣庄西部地区,多数被第四纪沉积物覆
盖,成为隐伏断层。②断裂多数形成于燕山期,后期运动有复活。南北向断裂切割东西向断裂。③断
裂倾角70°以上,属于高角度正断层。④同东西向断裂一样,是划分凸起和凹陷的分界线,对凸起和
凹陷的形成及发展有控制作用。⑤断裂具有等距性,平均每隔10公里出现一条南北向断裂,断裂规模
大,延伸距离长,长度均在100公里以上。

二、凸起和凹陷
原构造基础在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影响下,发生明显的差异性升降运动,基底破裂成三个基
本的构造单元,即山亭凸起,滕县凹陷和枣庄凹陷。
山亭凸起位于峄山断裂以东、枣庄断裂以北的区域,燕山期断裂抬升,后期有较强的活动。在整
体抬升中存在着上升幅度的差异。相对下降区形成凹陷,有羊庄凹陷、艾湖凹陷等。相对上升区形成
凸起,有桑村凸起、北山凸起等。山亭凸起形成时代较早,后期一直处于上升阶段,地层出露仅限于
下古生界及泰山群。
枣庄凹陷位于枣庄断裂以南区域,内部受多条东西向断裂控制,次一级的凸起和凹陷相间排列。
自北向南有陶(庄) 枣(庄) 凹陷、薛(城)峄(城)凸起、棠(阴)王(庄)凹陷、逍(遥)金
(寺)凸起、韩(庄)台(庄)凹陷、贾(汪)凸起。凸起和凹陷除了受东西向断裂控制外,还受北
东方向断裂控制,构造复杂。凸起区经受剥蚀,下古生界地层出露,凹陷区出露中生界、新生界地层。
形成时代早于滕县凹陷,古生代末形成、中生代和新生代有继承性的发展。
滕县凹陷位于峄山断裂以西的区域。南北受凫山断裂、单县断裂控制。内部构造复杂,多隐伏断
裂。形成于燕山期,后期有间歇性下沉,下沉幅度由东向西加大,第四纪覆盖层自东向西加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