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干部调动、调整、下放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1&A=13&rec=96&run=13

一、干部调动
1949年,济南市先后3次整批抽调干部去接管新解放区,第一次抽调400多名干部
去接管海州,第二次抽调400多名干部接管徐州,第三次配备整套干部200多人接管上
海。
1950年,济南市政府调配干部1005人,其中上级派来368人(市长1人,局长2人,
科长15人,科员36人,办事员203人,新干部111人),调出市政府283人(市长1人,局
长4人,科长26人,科员24人,办事人员78人,新干部141人),内部调整354人(科长
13人,科员22人,办事员141人,新干部178人)。1952年,市政府调配干部1757人,
其中上级派来866人(副市长1人,科长18人,科员72人,一般干部775人),调出555人
(局长2人,科长22人,科员77人,一般干部454人),内部调整336人(局长1人,科长
23人,科员39人,一般干部273人)。
1954年,济南市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输送45名干部,其中地专级干部13人,县级
干部32人;抽调407名干部到国营工业、商业、合作社工作;抽调237人到文教、卫生
单位工作;其他调配633人。1955年,抽调763名干部投入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和手
工业合作化的工作。其中县级干部147人,区级干部260人。1956年,调配干部1955人
,其中外部派来663人,调出374人,内部调整918人。
1958年,济南市抽调451名干部到中央和省属企业工作;从下放干部中抽调253人
,从在职干部中抽调50人,到章丘、莱芜、新泰3县支援钢铁生产;从农村、园艺场
、林场、东风铁矿抽调298名干部加强对新汶、新泰煤焦生产的领导。1960年,抽调
2697人(其中县、科级干部170人)加强粮、钢第一线;从1957年下放干部中抽调150名
,从市区级机关抽调50名干部支援菏泽地区。1963年,抽调269名干部到集体所有制
单位工作,担任合作社、组的政治指导员、手工业单位的书记、主任、社办工业的书
记、主任等职务;抽调干部支援农业138人,加强财贸战线109人,充实新建单位和加
强薄弱环节307人。1978年,济南市抽调9名专业技术干部支援山东石油化纤厂8万吨
聚脂涤纶工程。1979年,为省农业机械公司选调16名干部,为省化工设计院选调15名
专业技术干部。
1980~1981年,为济南市轻纺企业、短线产品企业、集体企业抽调各类专业技术
干部671人,其中工程师以上骨干62人。使这些单位的技术干部由占职工总数的1.3%
增加到2.1%,为一些没有技术干部的企业填补了空白。其中“五大件”(自行车、机
动脚踏车、缝纫机、洗衣机、手表)企业的技术干部增加到占职工总数的3.9%,两年
共调配干部2369人。1985年,调配干部1981人(调进1228人,调出753人);从全市各
系统给涤纶工程选调54名各类专业技术干部,其中工程师25人,助工或具有大专以上
学历的技术干部22人,其他专业干部7人。
二、夫妻分居干部的调动
建国初期,在干部调配中已注意到照顾夫妻分居问题。为照顾夫妻分居干部,济
南市1956年调进120人,调出117人;1963年调进156人,调出131人。“文化大革命”
中,干部夫妻两地分居问题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解决。1976年后,干部夫妻长期两地
分居问题,逐步得以解决。1978年上半年,济南市人事局对全市干部夫妻分居情况进
行全面摸底调查,经调查,全市共有夫妻两地分居干部5484人,对夫妻分居两地的干
部,济南市采取优先解决科技干部、领导骨干和年老体弱干部的分居问题,再解决其
他干部的分居问题的步骤,纠正对专业技术干部一个不放的做法。此后,济南市先后
参加全国、全省的干部夫妻两地分居调整会议和召开本市的干部夫妻两地分居调配会
,当场交流分居干部。并携带分居干部的材料,到全省13个地区和省直单位协商交流
、当场办理调动手续。1978~1981年,全市共解决干部夫妻两地分居和家庭困难的4
883人(调出1540人,调入3343人)。1984年,夫妻两地分居干部的调动,安排工作可
打破两种所有制的界限(本人的所有制身份不变),对知识分子,不论分居长短,都尽
快解决。1984年解决干部分居266人,1985年解决570人。
三、调整用非所学人员
1952年,济南市对用非所学的技术人员进行调整。一切非生产部门的技术人员均
调到基本建设和直接进行生产的厂矿中去,不经上级批准,一律不能留用;在建设和
生产部门中工作的技术人员,不经上级批准,不得担任行政事务和其他非技术性工作
;所有技术干部,必须力求学用一致,在本单位不能调整者,报上级人事部门调整。
上报到市人事处在全市范围内调整的有16人。1962年,对用非所学、使用不当的高等
学校毕业生进行了一次调整。
“文化大革命”后,用非所学现象十分突出。1977年调查,理、工、农、医科高
等院校毕业生用非所学的占13%。1977年、1978年,济南市对全市高等院校毕业生进
行了两次普查、调整工作。1979年,对自然科学技术人员和外语人员进行普查、调整
工作。1981年,对法学专业人员进行了普查归队工作。1978~1981年,在全市909名
用非所学人员中,调整617人。1982~1985年,通过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大检查、人才
交流,继续进行用非所学的调整。
四、人才交流
1980年,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提出,凡愿来济南工作的技术骨干,只要符合需
要准予优先调入。本市的干部、工人和农民的爱人是技术骨干,要主动与其所在地联
系,积极接受安置。是年,济南市调进各类专业技术干部437人,其中,通过解决夫
妻分居调入的309人。经反复交涉,从石油部石油设计院调入44名工程技术人员,到济
南炼油厂工作。
1982年,经各单位摸底,排出全市急需机械、轻工、纺织、食品、电子、土木建
筑等专业的科技人员436人。8月,副市长岳文斗、牛子重先后带领人事局3名干部,
到上海招聘助理工程师以上职称的科技干部,并在报纸上刊登招聘启事。对应聘来济
南工作的中级科技人员,优先安排住房,家属和子女就业适当照顾。当年,调进各类
专业干部362人,其中工程师90人。
1983年,调进专业技术干部439人,其中,中级职称76人。通过招聘形式,引进
工程师31人,助理工程师11人。
1984年5月,成立济南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后,制定了市内人才流动和引进外地
科技人员的各种政策。人才交流的方式采用调动、调整、招聘、引进、交流、支援、
借调、兼职、兼课、承包、聘用、培训等多种形式。正向流动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待遇
从优。到县区小企业、集体企业,到条件艰苦的乡镇企业和农林第一线的,工资可向
上浮动1~2级,到县区超过8年转为正式工资后再向上浮动。
1984年10月,济南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对全市人才余缺情况进行普查登记,摸清
全市960个单位急需260个专业计12057名专业技术人员,编印成《求才辑》2000册,
提供人才余缺信息。1985年为济南涤纶工程、保泉引黄工程等15个重点项目招聘人员
,编印成《济南市1985年重点项目求才辑》,为专业技术人员寻求单位提供信息。并
且先后在《光明日报》、《文汇报》刊登面向全国招聘专业技术人员的启事。收到全
国各地应聘信件数千封,从中挑选合适人员,编印成《荐才集》向全市用人单位推荐
。到1985年底,共编印《荐才集》9期,收录各类人才3614名。
1984年12月,济南市在工人文化宫举行全市首次人才交流大会,省委副书记兼济
南市委书记姜春云到会剪彩祝贺。济南市500多个单位在会上招聘人才。全国12个省
市,省内100多个县、市,省市有关厅局,驻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以及济南市各单
位共有1万多名专业技术人员和有关领导到会参加洽谈交流或参观了解情况。会上洽
谈8000多人次,其中洽谈成功发调令143人,发商调函766人,借调、聘用71人,解决
夫妻两地分居98人,达成技术合作项目43项目。1984年,共引进各类人才828人。
1985年济南市调入专业技术干部785人,其中中级以上职称的123人。
五、干部下放
1957年,济南市开始分期分批下放干部。至1958年,济南市下放干部8069人,其
中到人民公社3197人,到工矿3177人,到财贸等其它战线1695人。1959年,下放干部
2755人,其中到人民公社831人,到工矿1924人。1960年,下放干部2081人,其中到
人民公社484人,到工矿1545人,其它52人。1961年,下放干部812人,其中到人民公
社30人,到工矿352人,其他430人。1963年,下放干部363人。
济南市下放劳动锻炼的干部主要是没有经过劳动锻炼,缺乏基层工作经验的干部
,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锻炼一年后,根据在劳动中的表现和工作需要分配适当的工
作。下放中政治思想一贯落后、劳动纪律松驰、生活作风上脱离群众的,继续进行劳
动锻炼。
“文化大革命”中,以“下放”为名,一批批干部不定期地被赶到“五七”干校
劳动改造。1971年,济南市有下放干部4838人,1972年有2660人,1974年有1157人。
1974年8月,市委决定所有“下放”干部从9月1日起回原单位“抓革命、促生产
”,此后,“下放”干部陆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