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契约华工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80&rec=9&run=13

  契约华工,亦称卖华工,是指华工与业主签订契约合同,在合同期内为业主驱
使劳役,实际上是15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盛行于南北美洲的奴隶制的翻版。这是
清末民初山东人移居国外的又一种主要方式,出国人数与流民方式不相上下。
  契约华工与早期被掳掠的中国人和一般出国谋生的华侨有着不同的特点:1.华
工出国无选择地点和职业自由,必须在雇主指定的场所按契约合同劳动,或服役已
完,期限未满,雇主可以将其转卖给他人;2.华工出国的船费、伙食费,由雇主垫
支,以后从他们的工资中扣还;3.招募和运出华工时,得到中国政府官员的批准和
监督。
  从山东出国的契约华工,可分前后两个时期。从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为第
一个时期,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开发殖民地和发展本土经济,来招募华工;第二个时
期,是20世纪20年代和40年代,即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交战国
为解决劳动力不足,招募、强征和抓掳华工服军事劳役。
  第一个时期来山东招募华工的都援引《北京条约》第4款规定“凡有华民情愿
出口,各省督抚应毫无禁阻”为由,与中国政府签订招工条约和章程,然后招工国
委托某个外国公司在中国招工。1904-1906年,英国为南非特兰士瓦金矿招募华工,
英国政府委托当时在中国任开平矿务局采矿工程师的赫伯特·胡佛(中文名字胡华)
任董事长的中国工程矿务公司,该公司再与烟台美孚公司、苏备怡公司和天津的和
记洋行、陈庆凯公司签约,再派劳工贩子到乡村诱募华工。在招工中他们常常违约,
不办批准手续就到内地乡村依崇洋人势力恃强横行,欺凌乡民,以至发生伤人肇祸
事件。
  1905年7月12日,《袁世凯为英国在威海卫招工毙杀华工等事致外务部咨文》
称:“……查招工章程并未准别国人赴内地招工明文,兹于本年7月17日,据调署
肥城县知县王玉瑜禀称:英属印度人四大阁门司,同华人翟西三,由烟台赴濮州招
工多次,于7月21日经过阳谷县境石桥地方,遇郭存喜、沈合成合撑之船,强行扣
住,勒令装载所招华工。12日傍晚驶至肥城境许家道口,四大阁门司因嫌船行迟缓,
辄于泊船时,上岸用洋枪将沈合成轰伤身死,当场起获四大阁门司所用洋枪一杆,
提同原告、见证人等,供与报呈相符。并讯悉四大阁门司向在英商苏备怡处随同办
事,此次系由苏备怡饬同华人翟西三赴濮州一带设局招工,并未领有执照,亦未请
领游历护照,核与商约公章均不符……”。
  中英签订的南非招工章程规定:英方人员应在起运口岸的收容所(屯舍)内,在
中国官员监督下,详细介绍南非金矿的工作情况、做工年限、工资待遇以及契约内
各项规定的意义等。按章程,华工听了英方人员解说之后,如果不愿意出国,有权
立刻走出收容所;愿意应募者,经体检合格,办理签约手续,登船前往。而事实上,
华工们往往上了船或到达南非还不知道去干什么。1900年,烟台斯米司洋行装运的
4000华工,起船后发觉受骗,迫令返航靠岸,下船包围了斯米司洋行,捣毁其门窗。
在特兰士瓦各矿发生的怠工、罢工、袭击矿主的事件,既有对矿主的残酷压迫剥削
的反抗,也有起因于对受骗的报复。所以后来的招工、运输过程,特兰士瓦当局采
取了严密的防范措施,华工登船下船都有武装押解,船上有武装弹压。船到南非德
班港,特兰士瓦当局已守候在那里,为华工办理照相、按指纹和登记手续,然后用
密封火车厢将华工押送各金矿场地。
  为监督南非特兰士瓦招工,清政府于1904年9月9日在烟台设立保工局。任命登
州府同知罗忠铭为正办委员,分省试用同知罗忠宣为帮办,候选同知梁礼贤为总董,
王鸿年为司事。特兰士瓦招工人员均须向保工局领取执照,在保工委员的监督下设
立容纳华工的屯舍,派人下乡招募。而实际上,他们不办理任何手续就到各地招工。
按条约规定,招工时不得垫支借款,预付工资或发赏金,但他们违犯这些规定,以
诱骗华工出国。1904年招工开始以后,各地经常发生丢失人口的事情,后来才知道
是英方违犯条约,有人被拐骗或抓去当了华工。保工局明知华工受骗,也不解救。
  第二个时期出国华工有两次:一次是1916年和1917年,法、英、俄为欧战招募
的华工;一次是1940-1945年,日本为侵略战争补充后方劳力不足骗募和掳掠的华
工。
  法、英、俄招募的服务军事劳役华工,均委托其本国商人承办,北京政府因为
是“以工代兵”参战,在威海设立侨工局,协助输出华工。
  为了能够招募足够的华工,他们通过报纸、广告、传单、展览广泛地进行宣传,
甚至连教会也卷入了。在山东的天主、基督两教的主教、神甫等神职人员把招募华
工当作“主的旨意”来宣传。惠民公司散发的“招工条款”21条,把招工的目的、
规章和生活待遇作了详细介绍。济南基督教浸信会保留下来的照片底版,说明他们
当时举办过华工出国图片展览。由于他们作了广泛的宣传活动,粉碎了德国妄图破
坏协约国在中国招募华工的谎言,使一度停顿了的招募工作又恢复正常。
  英法两国在山东招募的华工均由威海、青岛两地集结和运出。1916年秋,英国
在威海设待发所,1917年3月又在青岛沧口设第二待发所;随后,法国也在青岛设
待发所,将在山东招募的华工集结在这两个口岸进行体检、办理手续装船运出。
  英国在威海建造收容华工屯舍9处,除一处是1805年为南非招募华工建造可容
纳800人的外,其它都是新建的,并且还建有警察所、译员特别住宅、医院、办公
室等。华工屯舍外有铁丝网,出入有警察引领,住屯舍期间,主要是进行检查身体和
办理各种手续。1、查体。同征兵查体的要求一样严格,不合要求的当即发给路费
自行回家;2、发服装。查体时衣服全部脱光,符合要求的穿上发给的服装;3、编
号。按顺序给每个华工编号,以后就以号码代表自己,将镯式铜片上的号码箍在手
腕上;4、填写身份证卡片。包括年龄、身高、承工日期、本人及亲属的住址、留
国内工资领取人的姓名、住址,并打上本人的手指印;5、签订契约。契约用中文
和英文书写,开头是“某年某月某日立契约苦力是威海卫侨工事务局招募的,本人
自愿出国的劳工”,最后是侨工局的关防和华工本人的手印;6、编班。按15人编
一班,民主推选班长,然后编成排、连、营或团、队建制;7、操练。坚持天天操
练,接受严厉的军事律令约束,直到登船起运为止。
  为防止德国潜艇袭击,载运华工的船只,有的绕道加拿大,有的绕道好望角,
下船上火车,下火车上船,倒换几次才能到达法国。尽管这样,有的船只仍遭到德
军的袭击。
  沙俄于1916年在哈尔滨、长春、沈阳等地设招募公司。1916-1917年,由哈尔
滨赴俄华工25204人。1916年秋,由长春义成公司买办周冕为其招募华工,一次便
达2万人。约有16万山东人在东北三省应募。
  日本侵华期间,在日伪占领区实行骗募、强征和抓掳华工。骗募,是日伪政权
出少量的钱,把一些流浪街头、衣食无着的人招去做华工。1940年10月1日,日伪
华北劳工协会青岛办事处就招募了这些人运往东北三省和朝鲜。潍县(今潍坊市寒
亭区)南平旺村从1941-1942年被骗募5批华工,定期5年,每人发给伪币15元(合1担5
斗高粱)。齐家埠村齐保芝父子3人一同应募去黑龙江修飞机场、修公路二年。强征,
日伪政权在其统治区内,采取向各村摊派名额的方法,强征了大批百姓送往日本做
苦工。1942年阴历10月间,日伪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汉奸自卫团向各村要人出
工,辛甸、七里河两村要1人。辛甸村长派李德海去,给他一布袋半(约合250市斤)
麦子。当时在济南征集的人,集中于青岛运往日本国。同批去的约有300人。再如
1944年春节前,日伪政权招工去日本修机场,潍县日伪政权分配给齐家埠村1个名
额。刚从黑龙江当劳工回来的齐保芝的父亲又去了,村里给他1000市斤高粱的钱。
在“扫荡”中掳掠,日本侵略军在山东受到各地抗日力量的沉重打击,在“扫荡”
中变本加厉地掳掠这些地方的人。他们把在“扫荡”中被围的村民,无论老幼,都
押上去日本的轮船。当中有五六十岁的老年人,也有十几岁的孩子。其成份有学生、
农民、商贩,也有一部分抗日游击队战士。在其占领区强抓。1944年7月,驻守在
高密一带的日本侵略军,在当地抓了1000多农民,强行押送青岛,装船运往日本。
其中,就有生还祖国的高密县井沟乡农民刘连仁。
  日军还把在战场上俘获的军官、士兵运往日本做苦工。日军在战场上俘获的中
国人,有八路军和抗日根据地的干部、群众,还有国民党官兵。他们把从各个战场
上抓到的俘虏,首先集中北平清华园,然后运到日本国。
  在运输途中,为防止逃跑和自杀,华工们被串绑着押上火车、轮船。在船上限
制饮食,甲板上不准站人。在船上被折磨死了的华工,尸体上绑块铁,沉入海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