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隋唐时期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79&rec=35&run=13

  隋朝统治者实行佛、道并重政策。道教宫观和道士数量都有所增加。沂山泰山
祠庙宇简陋,久无道士居住,开皇十四年(594),隋文帝诏东镇沂山,并就山立祠,
同时迁庙于山半法云寺侧,称“东镇沂山神庙”,委近巫一人主管洒扫、春秋二祭。
大业年间,沂水县建端云宫。义宁二年(618),苍山县城内塔山主峰顶建岿然观。
隋末战乱,一些道士暂避山林坐以待变,或在中原逐鹿者中物色新的靠山。据《资
治通鉴》卷184载,泰山道士徐洪客曾向瓦岗起义首领李密献进取天下之策。
  唐朝统治者为了提高自己的门第,利用道教所奉的教主老子姓李的关系,与老
子叙家谱,尊老子为其始祖,宣称自己是老君的后代,神化其统治,借此抬高李氏
皇家的身价、地位,把李氏取代隋王朝的统治说成是神意。从唐高祖李渊开始的唐
一代统治者,均奉道教为皇家宗教的崇道政策。武德八年(625)唐高祖规定三教次
序为道先、儒次、佛最后。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十一年(637)再次下诏规定道士、
女冠在僧尼之上。贞观十年(636)封沂山为东安公,到此沂山神始有正式封号。高
宗李治嗣位后,尊封老君为“太上玄元皇帝”,并立祠庙加以祠祀,首开唐王朝给
老君册封尊号的先河,并令天下诸州皆建道观。当时在泰山以南的兖州界置建紫云、
仙鹤、万岁观。显庆六年(661),高宗和武则天遣道士郭行真到泰山建醮造像,在
泰山岱庙立“双束碑”。乾封元年(666),高宗偕武则天到泰山祭祀昊天上帝,在
泰山王母池西侧建岱岳庙,祭祀老子,俗称老君堂。武则天在改唐为周的15年间,
先后7次派使者到泰山斋醮造像。
  唐玄宗李隆基在不断提高老子的封号的同时,一再诏令天下诸州普遍修建玄元
皇帝庙,令五岳各置老君庙,并多次下诏更改玄元庙的名称,敕西京玄元庙改为太
清宫,东京玄元庙改为太微宫,诸州改为紫极宫。《李白年谱》和《李翰林集序》
记载,天宝年间李白离京来山东“就从祖陈留乐访大使彦光,请北海(今潍城)高天
师授道于齐州紫极宫”。开元十三年(725),唐玄宗东封泰山时,封泰山神为“
天齐王”。玄宗还积极开展对道经的收集整理,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道藏》
--《开元道藏》。同时大力倡导斋醮和制作道教乐曲。安史之乱中,两京秘藏和各
地的道教建筑设施均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肃宗李亨平息安史叛乱之后,直到僖宗
李儇,继续唐王朝“尊祖”、“崇本”的政策,采取了许多崇道措施,使道教在中
晚唐以后逐步恢复并得到发展。唐文宗开成年间(834-840)东镇沂山发生佛道之争,
泰山祠道士被驱逐出祠。“会昌法难”中,沂山明道寺被彻底毁坏,僧众被勒令还
俗。道士进驻县城紫云观,趁机发展教徒,扩大影响,史载至后周太祖广顺二年(
952),已发展道士400多人。唐代潍坊地区各县城均建立了城隍庙。此时的城隍已
升格为各城池的最高神,不但保护城池,还负责冥籍和水旱吉凶,是比较普遍受尊
崇的地方神。唐朝有不少著名道士在泰山修炼。周朴等在岱阳建栖真寺为讲道胜地,
张炼师住持玉女祠。据现存各地方资料记载,建于唐朝的道观还有:青岛市明道观、
塘子观、寿阳庵、古北庵、竹子庵;潍坊市财神庙(诸城县凡华镇)、东岳庙(诸城
相州)、灵寿观(寿光县);五莲山区雹泉庙(大仲崮)、真武庙(大古家沟)、青云观(
寨山);淄博市博山区正宫庙(柳行村)、兴隆庵(石峪村)、八乾庙(南神头);临沂
地区沂南县织女洞道观群体;济宁市邹县玉皇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