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技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55&rec=77&run=13

〖科技〗〖社会〗〖自然〗〖机构〗〖成果〗
建国以来,山东省自然科学技术事业和社会科学事业都有很大的发展。自然科
学技术事业,从1957年到1959年,先后建立了省、市地、县市科技行政管理机构,
并建立了一批科研机构。到1960年,全省县以上的专业科研机构发展到148个, 职
工10739人,其中科技人员4464人。从1961年起,对科研机构进行调整, 撤并了一
些科研机构,精简了一部分科技人员。1962年以后,科研机构和科技队伍又有了一
定增加,到1966年上半年,全省县以上的专业科研机构有101个,职工6000 余人。
“文化大革命”期间,科学技术事业遭到严重破坏,许多科研机构被撤销。1978年
以来,贯彻全国科学大会精神,被撤销的科研机构多数又恢复起来,并建立了一批
新的科研机构。到1992年,全省自然科学专业技术人员达到103.2万人, 其中科学
研究人员1.2万人,工程技术和农林技术人员41.6万人。 全省县级以上政府部门下
属自然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286个,职工3.2万人;科技情报和文献机构21个,
职工820人。科技经费,随着财政经济状况的好转逐步增加。山东省科技三项费用(
重大科研费、中间试验费、新产品试制费),1973年为1800万元,1978年为2076 万
元,1983年为2540万元,1992年达到12382万元。自1984年以来,技术市场、 人才
市场的发展,也为加快科技发展创造了条件。至1992年底,全省各类技术贸易机构
达3380个,从业人员达4.2万人,其中科技人员占60%以上。科技成果,逐年增多,
多数具有较高的学术技术水平,对经济建设有重大效益。1978年前取得的科研成果,
获国家发明奖的9项,获全国科学大会奖的408项,获省科学大会奖的1030项。1979
年,重要科技成果456项,其中,国际水平的21项,国内先进水平的149项,省内先
进水平的286项。1992年,重要科技成果2668项,比1979年增长4.8倍。其中,国际
水平的327项,增长14.5倍;国内先进水平的1538项,增长9.3倍;省内先进水平的
807项,增长1.8倍。与此同时,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开发、
专利技术等,都有较快的进展和较大的成效。从1986年到1992年,全省共安排与实
施“星火计划”项目3000余项,新增产值130多亿元,实现利税30多亿元, 创汇节
汇9亿多美元。以“丰收计划”为龙头的农业技术推广,5年累计新增产值近百亿元。
1992年,全省有51%的大中型企业设立了专业技术开发机构,有5 万余人从事技术
开发,完成和正在进行的技术开发项目达6000项。专利事业,从1986年以来发展很
快,申请量由1986年的933件增加到1992年的4445件,实施量由107件增加到1605件,
创产值由1.62亿元增加到37.42亿元,创外汇从零达到1.2亿美元。
从1984年起步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已形成规模,取得效益。到1992年底,
全省已建立威海、济南、青岛、潍坊、淄博5个国家级开发区和枣庄、烟台、济宁、
临沂4个省级开发区。9个开发区共投入资金30亿元,协议开发面积24.6平方公里,
已建成厂房和附属设施59.8万平方米。已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52家, 实施高新技术
项目325项,开发高新技术产品342项。1992年实现产值27亿元,实现利税5.6亿元,
创汇节汇1.86亿美元。
山东省的社会科学事业,建国后就开展了一些学术研究活动,组织起部分理论
骨干队伍。1958年以后,创办了理论期刊,兴办了独立科研机构,创建了学术团体,
开展了一些大型学术研究活动。“文化大革命”期间,科研机构被撤销,学术团体
被解散,学术研究活动陷于停顿。1979年以来,全省社会科学事业有了大的发展。
省和济南、青岛两市相继建立了社会科学院(所),省直有关部门和高等院校建立了
一批专业研究所,建立了省社会科学联合会,相继建立了一大批专业学会、研究会,
广泛开展了学术研讨活动和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取得了大量的有较高水平的科研
成果。从1983年起,开展了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活动,每次或每年都有获奖成果
200项左右。1992年全省社会科学人员达到120万人,其中,社会科学研究人员5792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