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第三产业“八五”及十年发展规划要点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55&rec=490&run=13

  一、第三产业发展状况
  “七五”以来,山东第三产业有了长足长展。1992年全省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
44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85年增长110%,年均增长11.1%,第三产业增加值占
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2.6%。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1.发展第三产业总的指导思想是:围绕实现全省国民经济上新台阶的战略任务,
加大改革力度,全面放开搞活,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第三产业发展机制,力争第
三产业增长速度明显高于一、二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
形成功能齐全、结构合理的城乡社会化服务体系,使第三产业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
主要支撑力量。
  2.第三产业发展的主要指标确定为:
  第三产业增加值,1995年达到570亿元,2000年达到1200亿元,平均每年增长16
%;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1995年达到24%,2000达到30%。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995年达到1200亿元,2000年达到2500亿元平均每年增长
16%。
  出口创汇,1995年达到70亿美元,2000年达到150亿美元,平均每年增长16%。
  货运量,1995年达到6亿吨,2000年达到9亿吨,平均每年增长8%;邮电业务
总量,1995年达到22亿元,2000年达到55亿元,平均每年增长20%。
  银行各项存款年末余额,1995年达到1900亿元。平均每年增长13%;各项贷款
余额达到2200亿元,平均每年增长12%。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由“七五”末的35%提高到45%;普及九年制义务
教育,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到1995年达到15万人,2000年达到40万人。
  三、主要行业的发展
  第三产业的发展要以教育为基础,科技为先导,在继续加强商品流通、交通运
输、邮电通信的同时,大力发展市场潜力大、带动能力强、附加值高的金融保险、
信息咨询、房地产、旅游、娱乐等行业,使其成为第三产业内部的重要支柱,带动
整个第三产业的发展。
  (一)商业服务业:
  1.充分发挥国合流通企业的主渠道作用,以中心城市为依托,建立覆盖全省向
全国辐射的批发网络。以国合批发商业为龙头。充分利用现有场地、设施、资金等
优势,广泛开展横向经济联合,拓宽产销一体的批发渠道。组建跨行业、跨部门的
紧密型批发企业集团,建立股份制形式的新兴批发商业。国合批发商业要采取灵活
多样的经营方式,发展经销代理制,在外地设立分号和代理商,扩大批发范围。物
资企业要加强产需关系,通过发展与生产企业的长期合作,建立稳定的供需关系,
保障企业的需要。基层供销社,要成为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充分保证农业生产资料
的供应,进一步搞好农副产品的收购、储运、加工、销售,满足市场消费需求,繁
荣农村经济。
  2.积极培养和开拓市场,扩大交易规模。在交通方便、生产集中的城镇,建
立一批工业品批发市场和专业市场;在大宗农产品集中产区,建立农产品批发市场
和期货市场;在重要生产资料的产地,建立专业性物资交易中心,使山东成为全国
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全方位开拓城乡市场和省外市场,建立稳定的鲁货批发、销售
中心,提高市场覆盖率。
  3.加快网点和设施建设,提高现代化水平。今后每年要新增营业面积100万平
方米以上。集中力量在中心城市建设一批具有全国一流水平的大型综合商场或购物
中心。其他市地建设一批规模适中,服务功能比较齐全的商场或购物中心。县城和
区街建设一批行业齐全、品种多样、方便群众的中小型网点。更多的依靠集体和个
体的力量,在居民住宅区建立零售服务网点,形成满足不同层次、多种消费需要的
商业群落。特别要大力发展饮食服务业,增加早点、小吃、风味特色饮食店、粮店、
煤店、维修、理发等服务网点,方便人民生活。
  (二)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业:
  1.加快铁路新建和技术改造步伐,重点建设京九线山东段、济南——邯郸、
德州——龙口、桃村——威海、胶州——黄岛、宅科——羊角沟、新位——平邑、
枣庄——大坞铁路,争取开工建设枣庄——临沂铁路。实现京沪线山东段和咬济线
电气化,建设兰烟、菏究石复线工程,到1995年,铁路营业里程达到2950公里,货
运量达到1亿吨;到2000年,铁路营业里程达3470公里,货运量达1.28亿吨。
  2.提高国道和省道的技术等级,增加公路通车里程。重点建设联结中心城市
和沿海开放港口以及通向腹地的高等级公路。“三纵三横一环”的公路网,全部建
成二级以上公路,主要干线建成高速公路,在繁忙路段修建一批全封闭的汽车专用
线。积极扶持山区和贫困地区修建公路,逐步形成以高等级公路为骨架,多等级公
路相配套的公路网络,到1995年,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达到4.45万公里,其中二级
以上公路1.1万公里;到2000年,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达到6万公里,其中二级以上
公路2万公里,汽车专用路3000公里。
  3.加强老港改造和新港建设。提高港口集疏能力。重点建设开放港口深水泊
位,建成青岛前湾港二期、烟台西港池三期、日照港二期工程和日照港10万吨级矿
石码头,使青岛港、烟台港、日照港成为多功能、综合性、国际性的现代化港口。
新建扩建威海新港、龙口港、滨州港、黄河港和石岛、岚山、蓬菜、羊口等一批地
方港口,加快蓬莱至旅顺、东营至旅顺滚装码头建设,建成一大批万吨级以上深水
泊位。开发京杭运河山东段,扩建济宁、台儿庄等内河港口。到1995年港口吞吐能
力达到1亿吨以上,2000万年达到1J亿吨。
  4.加快航空事业发展,彻底改变民航落后的局面。济南、青岛机场扩建成国
际机场;烟台机场建成国家一级机场;改造一批地方中小型机场。增辟国内外航线。
实现山东与全国内陆重要城市、沿海主要开放城市和旅游热点城市直接通航。尽快
开辟至韩国、日本、香港、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直达航线,逐步延伸到世界
主要城市。到1995年,全省航空旅客发送量达到100万人,2000年达到200万人。
  5.邮电通信,要加快设施建设,增强综合通信能力。在“八五”期间建成一
条光缆和五条数字微波干线的基础上,“九五”期间建成威海至韩国国际通信光缆、
京沪光缆山东段和大连——烟台——青岛——上海光缆,建成省会至市地和市地之
间的光缆和微干线工程。到1995年。全省16个市地全部进入国际自动拨号网。县级
城市进入全国自动拨号网。长途电路3.9万路,市话交换机容量150万门;2000年,
长途电路18.8万路,市话交换机容量380万门。搞好邮件处理工程和邮运网络建设,
重点建设济南、淄博、潍坊、薛城邮件处理中心.建成青岛集装箱场地和青岛国际
邮件互换局,增加邮电局、所设置密度,缩小服务半径。枢纽局和中心局采用先进
设备,提高传递速度和质量。“八五”期间全省邮电业务总量平均每年增长20%。
  (三)房地产业和城乡基础设施:
  1.加快房地产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大力发展房地产业。房产业要加快庄房制
度的改革,按照提高租金、适当补贴的原则,统一公房租金标准,逐步把房租提高
到成本租金以上。商品房建设要进一步发展集资建房和合作建房,继续鼓励城镇居
民个人建房。采取预付定金、分期付款、房产抵押贷款等形式,鼓励居民购买商品
房。通过多种形式,回收建房资金,加快注房建设。地产业要按照土地所有权与使
用权适当分离的原则,实行地产有偿使用。
  2.搞好房地产综合开发,开辟筹集城市建设资金的新渠道。今后无论是旧城
改造还是新城建设,都要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征地、统一拆迁、统一配套”的原
则,通过招标、承包等多种方式,将开发地段交中标单位开发建设。房地产开发的
收益要再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逐步使房地产开发收入成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
的重要来源。
  3.搞好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综合服务能力。加快城市供排水设施和水源地
建设。集中力量抓好引黄济济、济淄、济潍、济烟等城市供水工程,5年新增日供
水能力205万吨;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新建济南、淄博、青岛、烟台、泰安污
水处理厂,使污水处理事由现在的3.5%提高到18%。积极发展煤气和集中供热,
实行区域供气、联片供热,到1995年城市气化率达到52%。加强城市绿化,1995年
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0%以上。
  (四)对外贸易:
  1.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全方位、多元化开拓国际市场。加快外贸体制改革步
伐,积极争取各市地外贸公司和一批内贸公司都享有进出口经营权,争取更多的生
产企业自营出口。广泛推行代理制,以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为龙头,组建各种类
型的联合体和企业集团。加快组织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拓宽国外销售渠道,建立
国际销售体系。在继续稳定和扩大对港澳、日本、美国等传统市场出口的同时。提
高对其他国家和地区出口的比重,特别要重点突破韩国、独联体和东欧、拉美、非
洲及中东市场,大力兴办海外企业,通过合作、合资、独资等形式,组建跨国贸易
公司,在出口国家和地区建立一批贸易分支机构、分拨中心和保税仓库,形成高效、
、面广、经营能力强的出口营销网络。实行工贸、农贸、商贸结合,走联合经营、
联合出口的道路,形成统一对外的整体,保证出口创汇的稳定增长。
  2.调整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增加出口创汇。要实行出口导向与进口替代并重,
以出口创汇为中心,建立出口商品生产体系。积极培植货源,继续搞好出口生产基
地建设。农产品,要发挥我省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创汇农业,抓住品种改良这个
关键环节,提高载培、饲养和保鲜技术水平,加强鲜活商品的生产、运输、销售一
条龙服务,以同等数量的产品换取更多的外汇。工业品,集中力量开发和生产新产
品,上档次、上水平,不断增强产品的竞争能力。重点发展高附加值的工业制成品,
特别是机电产品的出口,逐步实现由主要出口资源型产品向出口制成品转变,由主
要出口初加工产品向精深加工产品转变,形成电子、机械、化工、服装、建材等5
大出口支柱产业。到2000年,工业制成品在全省出口产品中的比重达到80%左右,
在工业制成品中机电产品比重达到35%左右;全省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额,
力争突破8亿美元。
  (五)旅游业:
  发挥旅游资源优势,搞好景点景 区建设。继续完善山水圣人旅游区、滨海旅
游区和千里俗旅游线。搞好大型旅游基地建设,提高设施的现代化水平。围绕“吃、
住、行、游、购、娱”,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把我省建成全国重要旅游
基地。到1995年,接待国际旅游者60万人次,国内旅游者1400万人次;到2000年,接
待国际旅游者100万人次,国内旅游者6000万人次,旅游业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
  (六)金融、保险业:
   1.逐步建立起以国家银行为主体,地方、集体、中外合资和外国独资银行等
多种成分并存的金融体系。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国家批准我省建立地方发展银行,
部分市地建立地方合作银行;大力发展城市信用社;积极吸引国外金融机构来山东
设立分支机构,在青岛、济南设立外资银行,在其他大中城市设立外资银行代表处;
积极争取交通银行、中信、光大、中农信等国内金融组织,来山东设立分支机构。
各类金融机构要千方百计扩大资金来源,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金融政策,最大限度
地保证资金供应。要按照“区别对待、扶优限劣”的原则.进一步调整信贷结构,
把握好信货资金投向,促进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的合理化。要集中
力量盘活存量资金,减少资金不合理占用,加速资金周转。要切实搞好结算服务,
加强合同管理,审查双方信用能力,合理组织和监督结算各方严格履行经济合同。
避免结算资金的相互拖欠,及时办理资金结算,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扩大储蓄业务,
增加储蓄网点,把一部分消费基金转化为建设基金。
  2.以大中城市为依托,建立和完善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金融市场。办好同
业资金拆借市场;积极开办商业票据的承兑、贴现和再贴现业务;扩大证券发行种
类与数量,建立股票咨询服务中心,建立证券交易所;建立和完善外汇调剂市场,
建成济南、青岛、烟台、威海等大中城市外汇兑换调剂交易中心;积极发展国际、
国内信托业务。开拓新的业务领域。
  3.健全规范的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为主渠道,其他保险机构为辅助的保险业
服务网络,充分发挥保险业组织经济补偿和聚集资金的作用。大力发展适应城乡需
要的各种保险业务,为投保者提供优质服务“搞好防灾防损,防患于未然,变被动
赔偿为主动预防。积极推行农村合作保险和养老保险,努力扩大涉外保险业务,建
立健全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乡镇企业中的雇员责任(工伤)保险制度。鼓励
和扶持保险经纪公司、保险咨询公司、保险公估行等保险中介组织,逐步完善保险
业的市场机制。
  (七)信息咨询业:积极开发各类信息资源,搞好信息的搜集、处理、传递和
储存。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配备现代化的设备,拓宽信息渠道,扩大国际信息
合作与交流,形成覆盖全省、沟通国内外、高效畅通的信息网络。加速信息的社会
化、商品化,实现信息有偿转让。使信息咨询真正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搞好
信息咨询机构建设,创办一批经济实体,壮大信息咨询队伍。鼓励多渠道、多形式
创办信息咨询服务机构,促使信息咨询业向多元化、高层次、全方位服务发展。
  (八)科技教育事业:科技发展的重点是科技攻关、推广应用和引进技术的消
化吸收;并在高新技术和基础研究的若干重点领域有所突破。围绕经济建设中的关
键问题,加快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应用,推动国民经济各领域的科技进步。加快
威海、济南、青岛、枣庄、烟台、潍坊、淄博、济宁8个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建设,
使其成为高新技术生长和扩散的基地,在全省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高新技术带头产
业,高起点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搞好消化、吸收、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
有效的研究开发、推广应用相互促进的运行机制,建立健全技术市场,加速科技产
业化。全面振兴教育事业,加强智力开发,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
类专业人才。1995年所有城市和70%的乡镇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各类中等职业技
术教育在校生占高中阶段在校生的比例55%,全省高等院校在校生达到15万人。
2000年全省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各类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校生占高中阶段在校生
的比例达到60%,全省高等院校在校生达到40万人。
  9.文化、卫生、体育事业:文化事业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为人民服务
的方向,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丰富人民精神生活。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提
高人民健康水平61995年,全省医院病床达到21万张,平均每千人2.4张。振兴体
育事业,提高全省人民的身体素质。
  四、区域配置
  根据我省社会、经济、地理状况,第三产业的发展要由城市一城镇一乡村梯次
展开,分层次发展。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配合,形成布
局合理、城乡沟通、行业齐全的第三产业发展格局。
  中心城市和地区驻地城市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开放优势和城市功能加快发展步
伐,成为全省第三产业发展的排头兵。行业发展上,除继续发展商业服务业、交通
运输、邮电通信、公用事业等传统的第三产业外,大力发展新兴第三产业,特别是
对外贸易、金融、保险、房地产、信息咨询、旅游、娱乐业和综合技术服务业。成
为全省商品流通中心、交通通信中心、金融中心、科技教育中心、文化中心和信息
中心,带动全省第三产业的发展。
  小城市和城镇努力发展传统的第三产业,优先发展投入少、见效快的商业、饮
食业和居民生活服务业。加快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科技教育事业发展步伐。积极
发展金融、保险、房地产业和信息咨询业,使一、二、三产业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提高辐射能力,推进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
  乡镇和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要适应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实现经济、社
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促进农村经济全面繁荣。要适应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的需要,
建立起多层次、多形式的产前、产中、产后社会化服务体系。县一级要进一步配套
完善各类农业服务中心,建立贸工农、销供产一体化的服务实体,把千家万户分散
的小生产纳入商品经济轨道,架起“小生产”通向“大市场”的桥梁。乡、村要面
向农民,建立各种服务部门和组织,在生产资料和良种供应、农田灌溉、植物保护、
畜禽防疫、农机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保鲜、储存、运输等方面提供技术指导和信
息服务,发挥好内联广大农户,外联各级经济技术部门的纽带作用。逐步形成以县
级服务为中心,乡镇服务为骨干,村级和农民合作服务为主体,上下贯通、纵横交
错、成龙配套的服务网络。各类服务组织要实行有偿服务。有条件的可办成经济实
体,逐步增加经济积累,改善服务设施和手段。
  五、主要政策措施
  进一步解放思想,放宽政策,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第三产业发展机制。
  1.以产业化为方向,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根据第三产业不同行业的特点;分
别实行企业化、半企业化和事业化等不同的经营管理方式,逐步实现第三产业由福
利型、公益型和事业型向经营型转变。
  2.坚持多种所有制并存,打破地区封锁、部门分割、行业垄断和所有制界限;
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兴办第三产业。
  3.积极推行股份制,优化企业组织结构。采取企业内部职工持股、法人持股、
国家持股、社会公众持股、外商持股等多种形式,率先在第三产业经营性行业推行
股份制。
  4.以社会化为方向,打破封闭式的自我服务体系。把兴办第三产业与精简行
政机构结合起来,积极推动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内部服务设施向社会开放。
  5.实行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劳动就业制度,赋予第三产业企事业单位充分的
用工自主权,逐步建立辞退、辞职制度和用人单位与职工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
  6.紧持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的方针,多渠道、多形式融通、筹措第三产
业建设资金。合理调整价格,增加第三产业收益,除铁路、民航、邮电通讯、土地
一级市场基准地价等少数由国家制定价格和收费标准的以外,价格与收费全部放开,
随行就市。利用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增强第三产业发展活力。加快人才培养,
大胆使用和引进人才,提高第三产业劳动者紊质。
             (倪书俊 龙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