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主要产业生产建设部署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55&rec=329&run=13

〖第七个〗〖五年计划〗〖内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
〖产业〗〖部署〗〖农村经济〗〖政策〗〖措施〗〖消费品〗
(1)农业。根据中共中央制定的各项农村政策,继续深入进行农村改革, 调整
农村产业结构,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组织产前产后服务,促进农村经济尽快向专业
化、商品化、现代化转化,正确处理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的关系,在决
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前提下,根据市场需要和资源条件,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和乡镇企
业,以及流通、服务等农村第三产业。
①种植业。在保证粮食稳定增长的前提下,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有计划分步
骤地调整种植业结构。凡是适宜种植粮食的地方,一定要把粮食种足种好,特别是
东部粮食高产地区,不能盲目调减粮田面积。凡是有条件的,应当实行“以工补农”
,同时完善粮食合同定购办法,调节种粮和其它产业的经济利益,理顺流通,鼓励
农民种粮的积极性。1990年粮食产量计划达到3250万吨,比1985年增加115 万吨,
在计划执行中要力争超过。
按照社会需要和自然条件发展经济作物。1990年,棉花总产量稳定在100 万吨
左右,烤烟总产量稳定在20万吨左右,花生总产量达到275万吨以上。 同时要积极
抓好蔬菜生产,搞好城区和工矿区的蔬菜基地建设。
②林业。要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林业政策,继续贯彻以营林为基础的方针,持之
以恒,以短养长,加快林业的发展。有步骤地搞好陡坡地退耕还林工作,营造山区
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加快宜林地带的绿化,积极发展速生丰产林、平原林网
和林粮、果粮间作。计划1990年全省防护林、经济林和用材林面积达到353.3 万公
顷,林木覆盖率达到20%以上,果品产量达到300万吨。
③畜牧业和饲料工业。积极发展畜牧业和饲料工业,扶持和发展农村饲养专业
户,发展城市郊区和工矿区机械化、半机械化饲养场,兴办各种形式的商工牧联合
企业,建立健全畜禽良种繁育、疫病防治、饲草饲料和产品加工、贮运、销售等服
务体系,逐步形成相对集中的商品生产区。1990年肉类产量达到166万吨, 蛋类产
量达到100万吨,奶类产量达到58万吨。为此,饲料工业要争取有一个较大的发展。
突出抓好各种氨基酸、维生素、微量元素、抗菌素等饲料添加剂的生产,各级骨干
饲料厂重点搞好预混或浓缩饲料生产,乡镇和农户主要加工生产配合饲料。1990年
全省配合饲料产量争取达到300万吨以上。要从资金、税收、 设备和原料供应以及
人才培养、技术服务等方面,采取必要的扶持政策。
④水产业。坚持以养殖为主,养殖、捕捞、加工并举,因地制宜,各有侧重的
方针,广泛推行各种承包责任制,积极发展专业户和联合体,充分利用沿海滩涂和
内陆水面,努力增加水产品产量,争取1990年全省水产品产量达到100 万吨以上。
淡水养殖,要切实抓好小水面精养和水库、坑塘、稻田、温水、网箱及家庭养鱼,
搞好南四湖、东平湖和沿黄两岸洼地及河流的开发利用,1990年淡水养殖产量达到
20万吨。海水养殖,要重点抓好经济价值高的海珍品生产,大力开发沿海滩涂,发
展对虾养殖,养殖面积达到3.33万公顷,产量3万吨。 同时要合理保护和增殖近海
渔业资源,并筹建远洋捕捞船队,积极发展远洋捕捞,1990年全省海水产品产量达
到80万吨以上。
⑤乡镇企业。贯彻“积极扶持,合理规划,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继
续加快发展。有计划有步骤地把农村富余劳动力由种植业转向农副产品加工、建筑
建材、交通运输、采矿和商业服务等生产经营项目上来,为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服
务,为大工业服务,为出口服务,为人民生活服务。各行各业和各部门,都要积极
支持乡镇企业的发展,在资金、材料和规划、技术、信息等方面给予帮助和指导,
为其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发展乡镇企业,要坚持原料有来源、产品有销路、社会效
益好的原则,主要依靠自身的资金积累,量力而行,稳步前进,减少盲目性。要搞
好现有乡镇企业的技术改造,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增进经济效益。大力
发展出口产品加工工业。所有乡镇企业都要十分注意减少土地占用,防止环境污染。
计划1990年全省乡村工业总产值达到277亿元,比1985年增长1倍,平均每年增长15
%。
“七五”期间发展农村经济的主要政策措施:
一是继续完善和发展各种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
按照自愿互利原则发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和联合经营。建立和完善各种服务组织,向
农民提供多方面的社会化服务。
二是进一步改革农业计划体制和农产品收购制度,对粮食、棉花等农产品,继
续实行和完善合同定购制,并进一步落实购销双方的经济责任,保证国家合同定购
任务的完成,对其它农副产品的生产和流通,逐步实行计划指导下的市场调节。根
据供求关系,放调结合,理顺农副产品价格,引导农民按照市场需求进行生产。
三是调整、充实和完善农业科技体系,大力开发农业应用科学技术。建立和健
全各级农业科研、教育、信息、技术推广和经营管理等服务组织,加强农业第一线
的技术推广工作。注意国外农业新技术的引进、吸收、消化。增加智力投资,大力
培养农村科技人才,努力提高农民的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
四是在继续依靠政策、依靠科技的同时,增加对农业的物质投入,改善生产条
件,使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保持充足的发展后劲。要稳定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增加
化肥、农药和农用薄膜的供应量,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要正确引导农民集
资和增加劳动积累,建立固定的资产折旧制度。鼓励农民投资兴建各种生产设施,
提高抗灾能力和综合经营能力。要加快农副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增加出口创汇。
五是继续对比较贫困的地区给以财力、物力和技术力量的支持,积极扶持贫困
地区脱贫致富,培植贫困地区自身发展的活力,尽快改变这些地区的面貌。
(2)消费品工业。“七五”期间,在继续增加消费品工业生产能力的同时, 把
提高质量、增加品种放在首位,大力增产名牌优质产品,适销对路产品和中高档产
品,开发新产品,努力增加出口产品。
①食品工业。要逐步成为全省较大的产业之一。计划1990年产值达到140亿元,
平均每年增长15%,重点发展粮油、水产、果品、肉类加工和罐头、饮料、啤酒、
糖果、糕点等产品。
②纺织和服装工业。要充分利用山东棉花资源优势,加快棉纺工业的技术改造
和设备更新,提高技术水平和产品竞争能力。五年新增棉纺锭能力50万锭。1990年
棉纺能力达到270万锭,纱产量达到210万件,布产量16亿米。“七五”期间,纺织
工业建设重点是集中力量搞好济南涤纶和淄博腈纶两个大型骨干工程,并利用这两
大化纤工程提供的原料,建设青岛、烟台、滩坊、枣庄等抽丝项目和若干小化腈厂,
1990年形成化纤生产能力13.7万吨。麻纺、丝绸和毛纺产品也要扩大生产能力,提
高质量。
服装工业,要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将济南、青岛、烟台、潍坊、济宁、
德州等市地迅速发展成为呢绒服装、西装、绣衣、丝绸服装、羽绒服装和童装生产
基地。计划1990年全省服装产量达到1.8亿件,产值18亿元,平均每年增长14.9%。
③塑料制品工业。充分利用30万吨乙烯工程提供的原料,改建、扩建、新建部
分塑料加工企业,使塑料制品工业成为全省技术水平较高、服务领域较广的新兴行
业。计划1990年塑料制品产量达到35万吨。重点发展建筑、农用、包装和工程塑料。
扩大以塑代钢,以塑代木。
④造纸工业。重点发展高档卫生纸、涂布纸、墙皮纸、复合纸、玻璃纸、箱板
纸、卷烟纸、新闻纸、电报纸等产品。1990年全省造纸产量达到70万吨。
⑤耐用消费品工业。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发展联合,努力提高产品性能、质量,
争创优质名牌产品,积极开发新产品。重点抓好洗衣机、电冰箱、电风扇、摩托车、
电熨斗、照相机、石英钟表和家具等产品的技术改造,尽快把市场需求产品搞上去。
1990年全省洗衣机、电冰箱、轻骑摩托车的产量分别达到120万台、30万台、20 万
辆。
促进消费品生产发展的政策措施:
一是对名牌优质产品和适销对路产品、出口产品,在贷款、外汇使用、能源和
原材料供应、运输条件等方面优先安排,增加轻纺工业所需原材料进口。
二是切实搞好消费品工业的技术改造,加速技术进步和产品开发,积极引进国
外先进设备和制造技术。
三是有步骤地放开大部分消费品价格,实行优质优价、劣质低价,拉开名优产
品和新式产品同一般产品的差价。
四是搞好棉花、羊毛、烤烟、葡萄、大麦、啤酒花等原料基地建设,为消费品
工业提供数量更多、质量更好的工业原材料。
五是正确引导消费,促进消费品生产结构合理化。
(3)能源工业。“七五”期间,要充分发挥煤、油、气等资源优势, 以电力工
业为中心,加快能源生产建设,同时,大力抓好能源节约。
①电力工业。要集中力量建设重点电厂,做到电力生产与工业生产同步增长并
略有超前。1990年底全省装机容量达到700万千瓦左右,当年发电量400亿千瓦小时。
开工、建设邹县、石横、黄台、黄岛、龙口、德州等7个重点电厂,装机容量370万
千瓦,投产275万千瓦;同时做好嘉祥、石臼所、菏泽等电厂的前期工作。
②石油工业。“七五”期间,新增石油地质储量15~20亿吨,天然气270 亿立
方米;新增原油生产能力3330万吨。计划到1990年,原油产量达到4500万吨以上,
天然气17亿立方米。
③煤炭工业。重点抓好现有矿井的改建、扩建和技术改造,建设重点放在鲁西
南地区。突出抓好枣滕、兖州、龙口三个矿区的建设。“七五”期间,安排改扩建
矿井18对,投产13对,新增生产能力516万吨;安排续建、新开工矿井41对, 投产
21对,新增生产能力1546万吨。全省共新增生产能力2062万吨,计划1990年全省煤
炭产量达到5400万吨。
④能源节约。计划安排全省节约标准煤800万吨,其中工业节约700万吨,其它
方面节约100万吨。节能的重点是靠科技进步, 依靠科技进步节能的比重由现在的
30%提高到50%以上。
(4)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逐步形成全省以干线公路运输网为主,铁路、水运、
航空、管道运输协调发展的综合运输体系和通信网络。计划1990年,全省货运量达
到8.9亿吨,客运量达到3.2亿人次,沿海港口吞吐量5900万吨,公路部门汽车运输
量5200万吨,邮电业务总量2.7亿元,分别比1985年增长38%、46%、52%、16. 6
%、81%。
铁路。建成益都-羊口铁路、坪上-岚山头铁路。争取开工建设胶县- 古镇口铁
路,加快胶济复线蓝村-青岛段改造,争取“七五”全线通车。
重点港口。青岛前湾港,新建深水泊位6个,增加吞吐能力1700万吨。 烟台港
西港池一期工程,新建深水泊位6个,增加吞吐能力390万吨。做好石臼港二期工程
前期工作。
地方交通。改造济南-徐州、青岛-烟台、辛店-垦利、岚山头-兖州、泰安- 聊
城等公路。新建济南-青岛一级公路、辛集-沙河公路。积极扶持沂蒙山区和贫困落
后地区的公路建设。计划“七五”末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达到4万公里, 达到乡乡通
公路,一、二级公路比重由7%提高到15%左右。 水运重点搞好沿海小港口建设,
扩建龙口、岚山头、威海等一批小港,充分利用黄河、小清河、京杭运河,发展内
河运输和海河联运。
航空运输。重点建设蓬莱潮水机场和济南遥墙机场。开辟青岛-上海-东京等新
的航线。计划1990年客运量达到16万人次,货邮发运量达到3500万吨。
邮电通信。主要解决开放城市、重点城市和大型工矿区的通信问题,扩大电话
能力。计划“七五”末,全省14个市地全部实现市话自动化,市话交换机总容量达
到40万门,新增20万门,长途电话,基本建成省内电缆干线网和微波干线。邮政事
业,主要增加生产场地,加快邮件传递速度。地方在财力、物力上支持邮电通信事
业的发展。
(5)原材料工业。围绕消费品生产和重点建设需要,加快原材料工业的发展。
①化学工业。石油化工,集中力量搞好30万吨乙烯项目的建设,1990年形成乙
烯30万吨、合成树脂50万吨、合成橡胶10万吨的生产能力,基本建成齐鲁石油化工
基地。在东营建成年处理稠油100万吨的稠炼油厂,争取建成年处理高硫油500万吨
的炼油厂,1990年原油加工量1200万吨。
基本化工,重点搞好潍坊纯碱厂建设和青岛纯碱厂的扩建。计划1990年全省纯
碱产量达到80万吨,烧碱产量达到24万吨。
农用化工,重点改造8个小氮肥厂,由碳氨改成尿素,1990年生产能力达到 40
万吨;改造7个小磷肥厂,生产能力达到12万吨;建成济南化肥厂15 万吨硝酸磷肥
装置。扩大高效低残毒农药的生产能力,主要农药生产质量达到国际标准。
精细化工,重点开发饲料添加剂、食品添加剂、建筑化学品、油田化学品、造
纸化学品、皮革化学品、粘合剂、橡胶塑料加工助剂等。1990年,精细化工品种达
到600个以上,产值占地方化工总值的比重达到30%。
②冶金工业。重点改造济钢、青钢,集中力量配套完善莱钢。计划1990年,全
省铁矿石产量达到490万吨,生铁产量达到180万吨,钢产量达到160万吨, 钢材产
量达到130万吨。搞好掖县三山岛金矿续建工程和新城、焦家两矿扩建工程, 计划
1990年全省黄金产量达到15.6吨,其中成品金10吨。
(6)机械电子工业。机械工业,要加快自身的技术改造,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
发展的重点是:矿山机械、石油机械、发电设备、节能机电产品,汽车工业、轻工
机械、纺织机械、食品机械、包装机械,农机产品,通用仪器仪表、数显测量仪器、
自动管理系统和自动控制系统,开发智能化仪表和机电仪一体化产品,提高基础机
械、基础件的技术水平。计划1990年全行业工业总产值达到99亿元,平均每年增长
10%。
电子工业,“七五”要把发展的重点转移到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和
信息装备为主体的轨道。计划1990年,电子工业总产值达到25亿元,平均每年增长
19.2%,主要产品性能、质量和工艺水平达到国际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水平,争
取部分电子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创汇能力达到1300万美元。
(7)建筑业和建筑材料工业。建筑业,要有一个大发展, 逐步成为全省的支柱
产业之一。计划1990年,建筑业总产值达到176亿元,平均每年增长12%。 要积极
推行建筑管理体制改革,实行招标承包制和投资包干制,建筑队伍实行城乡结合体
制;大力推行技术进步,积极采用新技术;坚持质量第一的方针,保证工程达到设
计功能和质量标准,推行现代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水平;努力降低物质消耗,积极
采用节约代用措施。
室内装饰业,要作为一个新兴行业,促其在“七五”期间有较大发展。1990年
室内装修、装饰业产值达到2亿元以上。
建筑材料工业,要加快发展步伐,把建设重点逐步转到鲁南、鲁中地区,为建
成全省建材基地打好基础。“七五”期间,新建鲁南水泥厂,能力140万吨。 1990
年,全省水泥产量达到1400万吨。改造青岛、威海两个玻璃厂,新建鲁南玻璃厂,
平板玻璃产量达到500万重量箱。非金属矿产品重点建设平邑石膏矿。
(8)对外经济贸易和技术交流
①对外贸易。要求外贸增长速度要高于工农业生产的增长速度。计划1990年全
省出口商品供应总值达到90亿元,五年翻一番;出口总值达到42亿美元,平均每年
增长10%。要加大措施,进一步调整出口商品结构,由主要出口初级产品、粗加工
品转到主要出口制成品、精加工品,逐步完善出口生产体系,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实行鼓励出口的政策。
②劳务出口、对外承包工程和涉外保险。贯彻“守约、保质、薄利、重义”的
经营原则,积极参与国际承包劳务市场的竞争。“七五”期间劳务承包合同额累计
达到1.3亿美元,营业额1亿美元。同时大力发展涉外保险业务。
③利用外资和引进技术。要扩大利用外资的规模,其重点,一是放在能源、交
通、通信和原材料等方面的建设,以及机械电子等行业的技术改造上;二是放在扩
大出口创汇能力和实行进口替代上。计划五年内利用外资4.7亿美元, 比“六五”
增加3.7亿美元。
技术引进的重点是放在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上,优先引进有助于提高出口产品
质量与替代进口产品的技术和设备,特别是投资少、见效快的项目。
④经济开发区、开放城市和开放地带。要抓紧青岛薛家岛、烟台福来山两个经
济区的开发建设,计划到1990年,开发面积分别达到4平方公里和3平方公里,以青
岛、烟台两个沿海开放城市为基础,外引内联,逐步形成沿海对外开放地带。
⑤旅游。要逐步形成由曲阜到泰安、济南、淄博、潍坊、青岛、烟台的旅游带。
计划1990年接待国外游客达到50万人次,当年创汇5000万美元。
(9)商业和服务业。“七五”期间,要进一步改革流通体制, 搞活商品流通,
努力保持市场物价的基本稳定。计划到1990年,社会商品零售额达到467亿元, 平
均每年增长11.4%。要大力发展饮食、服务、修理和各项公共事业,更好地满足社
会需要。要健全对流通企业的行政管理,加强市场物价管理。完善市场管理法规,
运用法律手段维持市场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