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十年规划的编制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55&rec=305&run=13

〖规划〗〖编制〗〖措施〗〖实现〗〖国民经济〗〖社会〗〖发展〗
〖1981-2000〗〖社会〗〖发展〗〖目标〗〖战略〗〖指导思想〗
根据中共十二大提出的从1981年到本世纪末全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1982年
11月30日,省委书记王金山在全省计划会议上提出了1981年到本世纪末20年山东省
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目标。1983年9月27日,省计委把《山东省1981~2000 年国民
经济和社会发展轮廓设想》(内部讨论稿),印发给有关部门和领导同志参考。其主
要内容如下:
1.主要奋斗目标
(1)1981~2000年,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 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
前十年力争翻一番,至1990年工农业总产值由1980年的524亿元(按1980年不变价格
计算,下同)上升到1050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由194亿元达到400亿元, 年平均
增长7.5%;工业总产值由330亿元达到650亿元,年平均增长7%。后十年加快发展
步伐,2000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2100亿元,年平均增长7.7%。其中农业总产值700
亿元,年平均增长6%;工业总产值1400亿元,年平均增长8.7%。二十年农业翻1
.8番,工业翻2.1番。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产值的比例,各占1/3。财政收入平均
每年递增6~7%,按剔除石油、电力收入(上划中央)的口径,2000年达到143~173
亿元。
(2)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有较大增长,有些要居于全国前列。
粮食,1980年为2384万吨,到2000年达到3500万吨,每公顷产量7500公斤,平
均每年增加60万吨,平均每人占有400公斤。
棉花,1980年为53.7万吨,到2000年达到135万吨,平均每公顷产量1012.5 公
斤。
花生,1980年为140.4万吨,到2000年达到200万吨,平均每公顷产量3000公斤。
果品,1980年为151.5万吨,到2000年达到600万吨。
煤炭,1980年为4290万吨,到2000年达到8500万吨,平均每年增加280万吨。
原油,1980年为1758万吨,到2000年达到6000万吨,平均每年增加300万吨。
发电量,1980年为186亿千瓦小时,到2000年达到750~800亿千瓦小时, 平均
每人占有900千瓦小时左右。
消费品工业产值,1980年为169亿元,到2000年达到700亿元。
(3)技术水平和综合经济效益达到新的高度。 工业交通主要领域的生产技术达
到经济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70年代或80年代初的水平,在某些方面接近当时国际先
进水平。农业基本实现机械化和电气化。工业、商业等部门主要经济效益达到上海
同行业80年代的水平。
(4)内外贸易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575亿元,20年翻两番。
在不断降低出口商品换汇成本的前提下,扩大出口总值。2000年达到190~210亿元,
20年翻两番半以上,占当年工农业总产值10%左右。出口商品换汇由17.6亿美元增
加到70亿美元。
(5)人民物质文化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全省总人口本世纪末控制在8630 万人。
国民收入,2000年达到1020亿元,平均每年增长6.9%,平均每人占有1200元左右,
比1980年的370元增长2.2倍。其中,居民消费额平均每人达到700元左右,比 1980
年的217元增长2.2倍;农民平均每人纯收入达到590元,比1980年的177.5元增长2
.3倍。全省青壮年普遍达到中等以上文化程度。城乡住房、生活用电、通信、交通
条件有较大改善,城市居民平均每人居住面积达到8.4平方米。
2.发展战略和指导思想
(1)战略部署上分两步走。前十年主要是打基础,理顺比例, 进行各方面结构
的调整,对现有企业进行全面整顿和广泛的技术改造。后十年经济发展速度高一些,
经济效益更好一些。
(2)加紧智力开发。把教育事业提到战略重点的位置,加快人才培养, 使科学
技术和教育事业走在前面,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振兴经济的新路子。
(3)全省经济的发展,要牢牢抓住农业、能源交通、 教育科学三个战略重点,
以农业的全面发展为基础,围绕发展农村经济的需要,突出农业多种经营、消费品
生产、化学工业和对外贸易四个方面,充分发挥省内的优势,建立各种有利于提高
经济效益的比例关系,形成具有竞争能力的优势结构。
(4)正确贯彻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和“一要吃饭, 二要建设”
的方针,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关系,正确处理全局和局部的关系,在
保证国家重点建设的前提下,进一步把经济搞活。
3.实现奋斗目标必须抓好的十个方面
(1)认真抓好农业。继续稳定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 认真贯彻“决不放松粮
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改善农业经济结构,设想到2000年,林牧副
渔四业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80年的31%提高到60%以上,农业商品率,由
1980年的40%达到60%。种植业,把发展林果业放在突出的位置,畜牧业要有一个
大的发展,把水产业发展成为优势产业,积极发展农村工副业,走农工商综合经营
的路子。改善生产条件,有步骤地推进农业现代化,2000年在耕种、施肥、灌溉、
植保、收割、脱粒、烘干、储藏以及农产品加工、饲料加工等方面实现机械化,农
业用电达到120亿千瓦小时,基本实现村村通电,旱涝保收的高产稳产田达到 466.
67万公顷。
(2)突出重点,发挥优势,继续调整工业结构。对企业分期分批进行整顿, 按
照专业化协作的原则,搞好改组联合,全面推行经济责任制。要抓好能源交通这个
战略重点,争取有较大的发展。煤炭,要多开新井,对有条件的老井进行改造挖潜;
石油,要尽快拿到更多的储量;电力,重点建设青岛、黄台等十大火电厂;交通运
输重点是加强铁路和港口建设。要突出重点,在化工、食品、纺织、日用消费品、
建材等方面形成一些优势行业和一批具有竞争能力的骨干产品,建立起具有优势的
产品结构。
(3)抓紧智力开发,加快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 要坚持以应
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为主,适当开展基础理论研究。着重解决牵动经济全局的、具有
重大经济效益的关键问题,重点加强农业、能源、交通、海洋、化工、轻纺、机械、
电子、新材料、新兴技术、环境保护、计划生育和医药卫生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前
十年要争取在部分科学技术领域内赶上或者超过当时国内先进水平,后十年进一步
缩小同国内外先进水平的差距。加快发展教育事业,调整教育结构,改革教育制度,
提高教育质量,为振兴经济培养大批合格的专业人才和有知识有专业技能的劳动后
备力量。到2000年,全省要普及幼儿教育和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要有较大的发展,
做到专业设置合理,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抓紧中等教育结构改革,逐步扩大职业
技术教育的比重。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包括农业技术学校和农业中学)的
比例大约三七开。高等教育要对现有大学进行整顿、挖潜,并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的需要,新建一批学校,调整增补若干专业,扩大招生能力。20年内,全省共
培养大专以上程度的专业人才130万人,其中全日制学校50万人,培养研究生1万人。
初步设想今后地方财政用于科学、教育方面的支出平均每年增长7~8%,高于全部
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
(4)扩大对外贸易和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充分利用丰富的农产品、 工矿产品和
劳动力资源,努力扩大出口,增加外汇收入。在整顿提高现有出口基地的同时,建
设新的出口商品生产基地。有计划地选择一些生产条件好,管理技术水平高,产品
质量好,适销对路,出口比较稳定的厂矿企业,建立出口专矿、专厂、专车间。通
过基地和专厂建设,有计划地培植若干具有山东特点的“拳头”出口产品。积极做
好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工作,开展同东欧和其它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大胆利用外资,
大力开展省内外经济技术协作。
(5)大力疏通商品流通渠道。2000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575亿元,平均每
年增长7.2%。农副产品收购总额达到390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由1980年的41
%提高到60%左右。积极推行和完善商业企业的经济责任制,加快商品流通体制改
革的步伐。
(6)全面进行国民经济技术改造。 “六五”期间开展对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
技术改造,创造经验,树立样板,并制订企业的、行业的以及全省的技术改造规划,
“七五”全面展开。用于技术改造的资金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由1980年的25
%逐步提高到50%左右。
(7)搞好城乡建设和经济布局。以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为依托,带动周围农村,
统一组织生产和流通,逐步形成大中小城市结合、条块结合、城乡结合的地区经济
布局。在经济布局上,从自然条件、资源分布、现有工农业和交通运输基础,以及
经济联系等状况出发,以若干经济发达的城市为中心,联结部分农村,逐步形成济
南地区、东部沿海地区、鲁北地区、鲁西北和鲁西南地区、鲁中南地区五个各具特
点的经济区。
(8)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多引用一些黄河水;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 搞
好机井建设;增加蓄水能力,充分利用地表水;充分利用北调的长江水。促进工农
业合理用水、节约用水。
(9)集中资金进行重点建设。初步匡算,20年合计约需固定资产投资850亿元,
平均每年递增3.6%。其中,前十年330亿元,后十年520亿元。这些资金, 要靠发
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益来聚集。首先是通过国家财政集中资金,把该收的钱收上来,
提高财政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其次是采取多种方式,集中和引导各方面
留用的资金用到重点建设上来,还要动员群众的财力,以弥补国家资金的不足。
(10)编好长远规划。长远规划要建立在科技进步所能达到的水平和社会发展需
要的基础上,做到经济、科技、社会发展相结合,人口、资源、环境相结合。要采
取自上而下,上下结合,领导与群众相结合,管理部门与理论工作者、专家相结合
的方法,经过认真的综合平衡,处理好各种比例关系,搞好经济技术论证,把规划
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