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生产发展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46&rec=51&run=13

  1904年,山东巡抚周馥批准省工商局关于创办博山玻璃公司的呈请,并拨库银
50万两作为官股,由顾恩远等人负责集资筹办。到1906年,共集资白银100万两,
从德国购进设备,聘请技师,在博山柳行庄创办了山东第一家官商合办的博山玻璃
有限公司。该公司设计年生产平板玻璃5万箱(每箱10平方米),生产方法为“吹泡
摊片法”。夏历十月投产,当年生产平板玻璃5000箱。后因洋货垄断市场,加之公
司经营不善,外国技师有意制造生产事故等原因,于1911年倒闭。公司存在的时间
虽然不长,但在近代玻璃工业发展史上一直被誉为新法制造玻璃的嚆矢。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进口玻璃来源受阻,平板玻璃售价陡涨,一批
原在博山玻璃有限公司工作过的人员利用学会的技术,自设窑炉,进行小规模生产,
启明、福源、长泰、山东、丽华、恒顺、玉华、义和等一批私营小玻璃厂相继建立。
1916年,博山有平板玻璃厂20余个,窑炉180余座,年销售量达1300余吨。1918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外玻璃重新进入山东市场,各小玻璃厂无力与之竞争,
相继倒闭,1919年减为6个,1931年只剩3个,至1936年全部停业。从此,山东平板
玻璃生产出现了长达十余年的空白阶段。1948年博山解放后,虽在原日营亚硝子工
业所旧址成立过民众玻璃厂,但因资金不足,仅维持一年即告停产。50年代,山东
的工业建筑与民用建筑所用的玻璃,基本上靠外省调进,远不能满足需要。
  1960年,生产日用玻璃的威海玻璃厂开始建平板玻璃生产车间,设计年产量为
10万标箱。1965年建成一机有槽垂直引上法的平板玻璃车间,当年生产3.8万标箱。
1965年,青岛市市北区制镜厂在当地政府扶持下,采用土法生产平板玻璃,当年生
产2.1万标箱。1966-1975年,除以上两厂经过扩建、改造,增加了生产能力之外,
临沂玻璃厂、德州玻璃厂、胶南建材厂、博山玻璃制品厂也先后开始生产平板玻璃。
到1977年,全省有平板玻璃生产厂6个,年生产量达到78.69万标箱。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城乡建房数量大幅度增加,平板玻璃供求矛盾
突出。在省建材局制定的“六五”发展规划中,确定在改造青岛、威海、胶南等5
个老厂的同时,重点抓德州振华和滕县两个平板玻璃厂的新建工作。经过对5个老
厂的扩建和改造,到1985年,共增加生产能力140万标箱。新建的滕县平板玻璃厂
和德州振华玻璃厂,共投资5400万元,从1982年开工,分别于1984年和1985年建成,
两厂的生产能力为184万标箱。
  1985年,山东生产平板玻璃的企业共有8个,其中建材系统5个,一轻系统2个,
二轻系统1个,职工总数7457人,实现工业总产值9387.9万元,净值3288.9万元,
固定资产原值10819.9万元。1985年平板玻璃产量达391.36万标箱,产品也由小规
格的3毫米普通平板玻璃发展到3~12毫米的平板玻璃以及钢化玻璃、彩色玻璃和磨
光玻璃等。

  1965-1985年山东省平板玻璃产量表
表2-1
┌──┬──────┬──┬──────┐
│年度│产量(万标箱)│年度│产量(万标箱)│
├──┼──────┼──┼──────┤
│1965│5.9     │1976│68.69    │
├──┼──────┼──┼──────┤
│1966│9.9     │1977│78.69    │
├──┼──────┼──┼──────┤
│1967│14.7    │1978│69.94    │
├──┼──────┼──┼──────┤
│1968│35.96    │1979│102     │
├──┼──────┼──┼──────┤
│1969│22.39    │1980│183.55   │
├──┼──────┼──┼──────┤
│1970│32.9    │1981│224.52   │
├──┼──────┼──┼──────┤
│1971│35.66    │1982│255.54   │
├──┼──────┼──┼──────┤
│1972│35.12    │1983│280.69   │
├──┼──────┼──┼──────┤
│1973│50.73    │1984│244.16   │
├──┼──────┼──┼──────┤
│1974│14.78    │1985│391.36   │
├──┼──────┼──┼──────┤
│1975│40.39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