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产发展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46&rec=36&run=13

  1924年,青岛曾有小型水泥制品厂以手工操作生产过少量方型截面水泥电杆。
  1957年,水利电力部、省电力工业局为解决输变电工程对水泥电杆的需要,投
资99.5万元筹建山东省电力工业局承装公司水泥杆厂。1958年7月,该厂试制成功
长3.6米的锥形电杆,12月建成年产能力1.44万根的水泥电杆生产线,当年生产环
形钢筋混凝土电杆(简称普通电杆)609根。
  1964-1966年,由于国家基本建设速度加快,急需大量能代钢代木的水泥电杆,
省建工局、国家邮电部、水利电力部及部分地市先后在济南、明水、新汶、滕县、
临沂、烟台、莱西、济宁等地投资兴建、扩建了一批水泥电杆厂或车间,水泥电杆
生产得到较快发展。1966年,全省水泥电杆产量达6.72万根,其中绝大部分为普通
电杆,少量为方型电杆。
  1966年5月,山东电力建设公司新汶水泥电杆厂研制成功环形预应力钢筋混凝
土电杆(简称预应力电杆),11月投入正式生产。年末,水利电力部在天津市召开水
泥电杆生产技术革命会议,明确了预应力电杆是电杆发展的方向,推动了山东预应
力电杆生产的发展。1967年,省建工局、国家邮电部分别投资在济南水泥制品厂和
明水邮电部水泥制品厂兴建车间,陆续投产预应力电杆。
  1973年,省建委对全省水泥电杆企业进行全面检查和整顿,当年产量达17.6万
根。1974年,受“批林批孔”的干扰,产量下降到10.54万根。1975年,经过企业
整顿后,生产逐步恢复正常。
  1976年,山东省电力线路器材厂试制成功直径230/500毫米×24米的220千伏预
应力组装电杆,提高了预应力电杆在输电线路上的电压等级。
  进入80年代,通过加强管理、挖潜改造、引进先进技术等,全省水泥电杆生产
水平和整体素质都有了较大提高,预应力电杆得到普遍推广,产品品种开始向组装
锥形、等径和部分预应力方向发展,同时在节能降耗、应用新材料等方面也有了较
快进展,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80年代初,乡镇水泥电杆企业开始起步,产品主要为轻型10米以下普通电杆,
也有少量预应力电杆。
  1985年,全省水泥电杆产量达96.6万根,其中主要是预应力电杆,共有40多种
规格。山东建材系统内企业17个,年产量为17.43万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