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产发展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46&rec=32&run=13

  1959年,建筑工程部投资在济南建设济南水泥制管厂,是山东水泥管生产的开
始。1960年,试生产出三阶段预应力管,但未能形成批量生产。1961年,开始投产
钢筋混凝土排水管,年产排水管1公里。1965年,排水管产量提高到16.5公里,产
品规格由原来的2种增加到9种。1965年,省建设厅和省交通厅共同投资50万元,将
济宁造船厂改建为水泥制品厂,开始生产承插式混凝土排水管。1966年,两个企业
年产排水管47公里,品种达11种。
  1965-1967年,山东省电力工业局电力一处黄台混凝土加工厂为黄台、济宁、
博山、莱芜等地的新建电厂,生产了当时国内最大直径1400~2000毫米、长5米的
三阶段预应力管。
  70年代初,随着农村大规模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开展,以及城镇、油田等输水、
输油、输气工程的迅速增加,代钢、代铁的水泥压力管需求量迅速增大。
  1970年,青岛市政构件厂试制成功直径600毫米的一阶段预应力管;1971年,
山东电力建设公司新汶水泥杆厂试制成功了直径300~500毫米的自应力管。
  1972年,省建工局和部分地(市),根据国家建委在西安召开的全国水泥压力管
发展规划会议的精神,先后在济南、济宁、莱西、滕县、新泰、烟台等地的水泥制
品厂投资新建和扩建了一批水泥压力管生产车间,并陆续投产。除建材系统外,其
他部门也在新泰、新汶等地兴建了压力管车间。1972年,全省压力管(一阶段预应
力管、自应力管)生产企业发展到8个,压力管总产量达到51.5公里。
  1973年,牟平县林家疃工地采用悬辊制管技术试制成功直径1600毫米的大口径
排水管,用于水库虹吸管道。此后,这种生产技术在全省逐步得到推广。
  1974年“批林批孔”开始后,生产秩序被打乱,产量下降,全省水泥管产量89.
7公里,仅为1973年的37%。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企业经过整顿,积极开展革新挖潜和技术引进,
生产水平大大提高。1980年,全省水泥管产量达到283.3公里。
  进入80年代,乡镇水泥管企业迅速发展起来,仅生产排水管的乡镇企业就有77
个。
  1985年,全省县属以上水泥管生产企业发展到13个,年产水泥管达到329公里,
其中压力管218公里,排水管111公里,产品规格有数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