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教育与科技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a&A=46&rec=241&run=13

  建国前,山东建筑材料工业基础十分薄弱,既无专门教育学校,亦无专门科研
机构,仅个别企业内部设有技术部(组),技术人员很少,且多来自化工、机械、土
木等通用学科。建国后,随着建筑材料工业的发展壮大,山东建材专业教育和科技
事业逐步发展起来。
  山东的建材专业教育,是以学校教育为主,辅以职业教育,并在发展过程中逐
步形成了学校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高等教育与中等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体系。
1953年成立的重工业部淄博建筑材料工业学校,是山东境内第一所建材专业学校,
1978年,该校改建为山东建筑材料工业学院。几十年来,尽管该校隶属关系几经变
更,但在客观上为山东培养了大量人才,许多毕业生已成为国家和山东省建材工业
的骨干。1984年,为贯彻国家建材局教育规划协调会议精神,使中等技术人才走立
足于省内培养的道路,山东开始筹建山东省建筑材料工业学校。在开展专业教育的
同时,山东省也十分重视职业教育,以引导职工立足本职、走岗位成才之路为出发
点,分门别类,按需施教,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了较为系统的文化补课、学历教
育、厂长(经理)统考和岗位培训等。到1985年底,全省有5.1万名建材职工接受了
不同层次的培训,县属以上建材企业的厂长(经理)80%完成了统考,班组长85%接
受了岗位培训;达到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职工有4万多人,占全省建材职工总数的3.
4%;具备初级以上专业职称的技术人员3500余人,占县属以上企业职工人数的2.8
%。
  山东建材科学技术事业,是伴随着建材工业的不断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建
国前,山东的建材生产长期沿用手工作业方式,不仅规模小,而且工艺技术和装备
水平都很落后。建国初期,多数企业仍以手工操作和半机械化操作为主,产品品种
少,质量不高。为改变这种状况,50年代末期,山东开始着手建立专门的建材科研
机构,发展科研设计队伍,经过30余年的奋斗,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至1985年底,
全省建材行业有100余项科技成果通过鉴定,其中有56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这
些科研成果的开发和推广,不仅开发了新材料和新产业,增加了产品品种,而且使
一些传统产品的生产技术有了明显进步,在扩大产量、降低能耗、提高产品质量、
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及改善劳动条件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50-60年代,在砖瓦企业
推广了内燃烧砖新技术,淘汰了土窑,推广了轮窑;70年代,县属以上水泥企业开
始采用机械立窑和半机械立窑,大多数玻璃企业采用了垂直引上生产工艺,重点非
金属矿企业由手工操作发展为机械化生产;进入80年代,建材科学技术围绕提高产
品质量、降低能耗、增强效益,重点进行了主要产品生产工艺技术的研究、工业废
渣综合利用试验和微电子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研究等,机立窑闭门操作技术、
粉煤灰陶粒(燃煤工艺)以及低能耗煅烧水泥新工艺等一大批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
生产力,大大提高了山东建材工业生产的技术水平。1980-1985年,山东先后制定
地方产品标准5项,开发新技术、新工艺10项,其中3项为国内首创,4项达到国内
先进水平,有2项获国家质量银质奖;对301个县属以上企业和121个重点乡镇企业
的534个生产项目进行了改造,装备了30条生产线,更新设备10250台。与此同时,
积极引进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改造传统的生产工艺,相继开发了64种新产品,
其中3种达到国际80年代初先进水平,19种填补了国内空白;有13种产品获国家银
质奖,38种获部优称号,89种获省优称号;全省立窑平均吨熟料煤耗和吨水泥综合
电耗均创全国同行业最好水平。
  经过30余年的艰苦奋斗,山东建材系统逐步建立起一整套专业教育和科研体系。
到1985年底,全省有分属于国家、省和地(市)的建材专业院校3所、建材科研院(所)
6个、建材学术团体2个。